一辆由墨家矩子所制的,精致华美的马车,刘邦误以为青霓在隐瞒身份行走红尘,而始皇帝是她的随行神侍,便与始皇帝攀谈。 初时,始皇帝不怎么搭理他,刘邦依然没有恼怒——他脸皮素来厚实,绝对不怕热脸贴冷屁股。一点一点调整话题,直到聊到自己想要入朝为官的志向,才迎来了对面的人抬眼瞥过来的待遇。 刘邦便就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还说了自己的一些治国看法。 青霓眼睁睁瞧着始皇帝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逐渐凝神,再到与刘邦相谈甚欢,憋了一肚子的话,简直憋得心塞。 能不相谈甚欢吗?两个都是皇帝啊!治国理政哪怕并不十分相同,某些看法上当然是惊人的一致。 说到最后,刘邦忍不住感慨:“好想早点入朝为官,往上升官,升到三公九卿……” ……和神女讨论民生,拉近关系。 刘邦对着神女眨了眨眼睛,然后,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套话:“升到三公九卿,为陛下效力!” 陛下这回没有无动于衷了,他欣然:“刘季你有这个心思很好,以你的才能,哪怕到不了三公九卿,也必然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青霓默默地扭头,默默地看风景。 系统在她脑海里吐槽:“这是挖墙脚挖到正主面前,然后他们隔着墙聊天,都没有发现不对对吧?” 刘邦说得嗨了,他本来就是那种喜欢呼朋唤友,顺杆子爬的性格,在始皇帝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揽着他肩膀,“兄弟,走,吃过狗肉吗!我带你去我一个熟人家开的铺子里吃饭,他那里狗肉是一绝,哦,狗肉是我另外一个朋友供的货,绝对是货真价实的狗,不是鸡鸭鱼肉冒充的。” 始皇帝:“……”盯着那根搭在他肩膀上的手臂,一时半会竟不知道该不该不给脸地拍掉。 忍住忍住,这是一个民间的贤士,还是一个一心要进朝堂,有本事的贤士,还没进囊中呢,不能把人推远了! 最后几人还是没有去吃狗肉,神女不需要吃食,始皇帝不在外面吃无法试毒的食物,刘邦本来就不是冲着吃饭去的——他是冲着在神女面前刷脸,以及看看能不能从神侍口中套出神女的些许喜好去的,如此,神女决定去郊外看看风景,始皇帝、刘邦,还有侍女张姬当然不会去做其他事情。 今天阳光正好,走在暖阳下,刘邦开始继续和“神侍”套近乎刷好感,说起自己以前当游士时,去的很多地方,以前某些国家还没灭时,领略过的异国风光。 不仅始皇帝听得有趣,雪貂也跑了过去,权当故事听,打发时间。 说着说着,话题也不知怎的,又跑到了当官上面。 刘邦懒洋洋抱着后脑勺,眯起眼睛就差打个哈欠了,“等我到三十岁从吏做起,想升官到能够参与庭议的资格,至少要四十……唔,四十六七岁?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那时候。” 雪貂好奇:“为什么一定要等三十岁,提前不行吗?” 刘邦笑着说:“小神兽,我没有路子啊,以前还能靠投军赚爵位,现在只能要么等壮年去考吏,要么有人愿意任举我。” 雪貂脱口而出:“科举呢?” 一双手从后面伸来,把它抱起,放在怀里抚摸。“纸张不出现,凡间就无法办科举。” 雪貂本来紧绷的背脊,听到熟悉的嗓音,知道是青霓将它抱起,这才放松了下来。 刘邦被勾起了好奇心:“纸张是什么?科举又是什么?” 雪貂在青霓怀里,被顺毛得舒舒服服,便也在青霓默许的情况下,形容了一下纸张。 刘邦笑道:“轻薄又能让墨水在其上书写,这不就是桦木的皮吗?” 第72章 大夫食豕 青霓眼睛一亮。 光顾着死磕白纸了, 居然都忘了还有一种东西,叫树皮纸——不是那种还需要加工, 用树皮当原料的纸,而是直接在树皮上写字! 虽说树皮作纸不能长久,但作为纸张发明出来之前的过度阶段,用来当短时间的代替品,完全行得通。 有了纸,就能印刷课本, 印刷试卷,开课堂,让更多的人有书念, 提高知识水平, 然后过个两三年就可以开科举,广纳贤才! 神女道:“刘季。” 刘邦望过去, 神女漂亮的双眸里,日光鎏金, 仿若流动异彩。 神女在注视他。 刘邦心头一跳,莫名有些紧张。 “汝此话一说,便可在史书上有一名之地了。” 这个评价可就高得离谱了。 始皇帝盯着刘邦,眸光深沉, 藏着隐隐的压迫感。 这人……居然比萧何得到的评价还高?但是方才交谈时, 尽管这人的某些思想和他比较契合,然而才能方面,绝对比不过萧何。 为何国师会…… 张良也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刘邦,瞳中有困惑与不解。 一片愕然中, 哪怕是当事人, 刘邦都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国师,这……我……” 这该不会是国师在开玩笑或者说反话吧? 青霓也不解释,只是话语一转,说起了什么是科举。 科举,能让底层人有进阶的通道,也能抑制贵族,不让他们一家独大。而贵族家里藏书颇多,底层人本来竞争不过,如今有了能写字的桦树皮,更为轻便保存,而且成本——在如今朝代的人看来,成本一点都不高,找到一棵桦树,将树皮扒下来就可以了,岂不是能从贵族那边撕下大量的官职? 何况!如今天下一统,战役变少,军功爵相当于鸡肋,科举……科举可以代替军功爵,让底层人有向上爬的希望! 张良眼睑抽动了一下。 又是一处朝政漏洞被补全,覆秦之望又渺茫了不少。 而始皇帝更是情不自禁:“彩!”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许:“科举的确是一个绝妙的制度。单从此来讲,刘季确实担得起史书留名。” 当然,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名,而是“刘邦,字季,因其提出桦树皮能书写,使科举制度有了建立起来的土壤”,这么简单一句,然后,后面就全是科举制度有多厉害,在历史中占了多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淳于越,他在历史留名和他做出什么成就无关,而是秦始皇坚持的郡县制和大部分人支持的分封制相碰撞,他作为引起焚书坑儒大案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幸被带着一起史书留名罢了。 历史重点从来都在焚书坑儒,而不是博士淳于越。 刘邦非常清楚这一点,对此也没有什么失望,他只是收敛了脸上的嬉皮笑脸,正正经经地向着神女拜谢了一礼,“科举之重,重如九鼎,某在此多谢国师,为天下黔首提供了一条新的向上攀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