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好好当兵,为殿下效力。 这日的情形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就在整个平川军中传播开来。 “每个小兵都是潜力股”鼓舞着每一位出身微贱的兵士,“好好当兵,为殿下效力”的誓言也在越来越多人心里扎下了根。 在此之前,平川军只知贺兰氏,不知平川王;从今往后,贺兰大将军依旧是将士们的奋斗目标,平川王则成了他们的信仰。 这一切的转变,仅仅是因为楚溪客过来做了一顿干粮…… 贺兰康一边笑骂“臭小子”,一边得意洋洋地写信向各路节度使炫耀去了。回家后再装出一副伤心失落的样子,在姜纾面前博同情。 姜纾象征性地安慰了他一下,转头就召集中书省开小会,重点讨论如何帮助自家平川王在军中巩固威望。 可以说偏心得相当明显了。 *** 楚溪客对此一无所知。 此刻,他正在兴致勃勃地向商队炫耀他“苦思冥想”研究出来的“超级远行大礼包”—— “楚飘飘速溶奶茶,封在罐子里,想喝的时候舀一勺,用开水一冲,补糖又解乏。” “小猫头干脆面,走路可以吃,下雨可以吃,被骆驼追、被大象踩的时候也可以吃,一个字,就是‘方便’!” “还有这个自热火锅,这里面可是透着神奇的智慧……咳、具体原理不需要知道,因为我化学也不好,总之感谢阿淼的友情支持——关键是!里面有腊肉啊,鱼丸啊,脱水蔬菜啊,亲亲肠啊,可谓是荤素搭配、解馋圣品!” “最后这些胖嘟嘟的小罐子,可以称之为‘暗度陈仓坛子肉’,坛子里有上下两层,上层是香喷喷的熏肉,下层藏着盐。” 最后一项,才是商队此行的关键。 西行一队的目的是去西域做宣传,让那些安西、北庭、西洲、波斯、大食的商人都知道,平川城有精盐,有瓷器,有丝绸,有数不尽的新奇物件,若想要就带着你们的好东西过来换吧! 顺便,楚溪客还给每一个队员发了一本《果蔬辨识手册》,上面画着土豆、红薯、玉米、南瓜、花生等高产作物,期待着商队沿途找一找。 对了,还有华夏美食的灵魂之一,辣椒!!! 万一《血色皇权》的作者是个吃货呢,说不定就把这些作物提前写出来了! 相比之下,南行二队的目标就“单纯”多了。 楚溪客让他们去林邑国,明面上是用盐换“王妃爱吃的榴莲”,实际任务是在民间偷偷收集占城稻种,带回平川。 楚溪客打算培育高产水稻。 他努力搜寻了一下自己贫乏的历史知识,终于想起来有个“占城稻”,是在宋朝的时候引入中原的,据说大大地丰富了宋朝的粮仓。 楚溪客记得,占城稻抗旱、高产、长得快,想来可以在平川存活。 实在不行,就让它和本地稻谷相个亲,生小崽呗!娘亲来了不适应,混血崽崽总得有那么几个争气的不是?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西北又干又冷,种不了水稻,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地方能种的,而且,因为得天独厚的日照条件和昼夜温差,这里种出来的水稻软糯香甜、颗粒饱满,不亚于后世的五常大米。 这个地方,就是在后世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巧了不是?刚好在平川境内。 商队集结,整装待发。 大伙前一刻听着楚溪客炫耀“超级远行大礼包”的时候,还嘻嘻哈哈地笑着,后面说到任务,所有人都换上了凝重的表情。 此事若成,他们便是名留青史的先驱;若败,可能就是尸骨无存。 就像楚溪客说的,这两支商队担负的使命不亚于将军冲锋陷阵,政客纵横捭阖。 “保命第一,任务是其次。” “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持敬畏之心。” “尽量找有经验的向导,多花一些钱也没关系。” “还有,无论到了何处,都不得宿娼狎妓,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们。” “……” 楚溪客一条条叮嘱,队员们一声声应和。 最后,楚溪客红着眼圈掷地有声地说:“平安回来,一个都不要少!” 此后,漫长的路途、无数艰难险阻中,就是这句叮嘱,支撑着一支又一支平川商队走出贺兰山,走出西域,走向更广阔的西方,甚至,浩瀚的海洋…… 第130章 楚溪客终于有钱了! 不对,应该说,平川城终于有钱了。 其实, 楚溪客从长安带过来的钱一直没花,原本想用来建王城, 但是姜纾从一开始就要求把平川城的府库和楚溪客的私库分开, 楚溪客可以调用府库的钱,府库却不能私用楚溪客的钱。 也就是说,平川城的钱是楚溪客的,楚溪客的钱还是楚溪客的! 半年来, 平川城百废待兴,处处都要花钱, 府库月月入不敷出。 好在,临近年尾, 落户的百姓少了,不用再着急建村落、分房子。 相反, 百姓们要生活,就得消费, 发现平川的食盐比别的州府卖得便宜之后,就开始报复性囤盐, 生怕不久后盐价会上升。 因此, 他们不光自己买,还给家乡的亲朋好友捎信,让他们也过来买。 平川城的盐铺刚开张,当日的存盐便销售一空。第二日上新, 又卖空了, 接连几日日日如此, 晚去的百姓根本买不着。 百姓们便更加觉得平川城的盐价会上涨。 毕竟,在别的州府盐价“涨涨落落涨涨涨涨涨涨……”是家常便饭。 直接影响就是,远道而来买盐的百姓更多了。 这点钱放在别的州牧刺史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楚溪客不一样啊,他可是卖烧烤出身的,摆摊第一天赚到了一文钱都那么开心,现在可是赚到了好~~~多个一文钱! 为了可以持续性赚到更~~~多一文钱,楚溪客暗搓搓地在平川边境开起了“食盐小铺”,方便四面八方的百姓过来买。 实际上,跨州府买盐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但楚溪客脸皮厚啊,还有俩好爹。 姜纾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言明“盐贵伤农”,暗指楚溪客这样做是体恤百姓,并拐弯抹角地说,谁跳出来阻止谁就是“百姓的公敌”——最后这个词是楚溪客加上的。 紧接着,贺兰康就秘密地送了一车车精盐出去,简单粗暴地按住了各处节度使蠢蠢欲动的小心思。 本地盐卖得再贵,钱也都入了国库,哪里比得上自己兜里有盐来得实在? 更何况,各地长官中不乏一心为民的清流之士,巴不得百姓们能吃上便宜盐。 于是乎,楚溪客的“食盐小铺”越开越多,越开越红火。百姓们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