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 > 分卷阅读29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99(1 / 1)

*** 三月三,又是一年上巳节。 平川城,晨钟敲响,百姓们聚在城门口,或出城上工,或进城办事。 突然,不知哪里传出一个空灵的声音——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嗓音甜美,曲调婉转,如山间百灵,直入人心。 众人难掩惊艳,纷纷举目四顾,找寻这美妙歌喉的来源。 不知谁激动地大喊一声:“在城楼!” 所有人都齐刷刷看过去。只见一位身着山水衣的小娘子从城楼上一跃而下。 百姓们一片惊呼,下意识伸手去接。 没想到,那飘逸的羽衣只是轻柔地拂过他们的指尖,眨眼间,小娘子便在空中掠过一圈,又稳稳地落在了城楼上。 尽管她手中抓着一道彩绫,百姓们依旧觉得这等风姿,恍若天女下凡。 就在众人的视线被小娘子吸引的时候,城楼上再次响起一道清亮的男声——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一阙和小娘子的唱词一样,皆是出自前朝才子刘禹锡的《竹枝词》。 演唱者同样穿着山水衣,同样站在城楼上,和小娘子相对而立,歌声相和,仿佛一对神仙眷侣。 今日三月三,正是男男女女以诗词歌声表达美好爱情的日子。 百姓们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继而鼓掌欢呼。人群中一片沸腾。 其中不乏远来的客人,有惊喜,也有遗憾:“离家数载,好久没有听到家乡的小曲了。” 话音刚落,便有一段与平川话口音迥异的唱词响起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先秦时候的《越人歌》,歌者用楚地的方音唱出了楚人的风情。 那些听懂的已然泪流满面。 即使大多数百姓听不懂,也不妨碍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这悠扬的曲调和蕴含其中的青涩情意。 众人正沉浸在这酸酸甜甜的柔情蜜意中时,突然画风一转,响起一阵激昂的鼓点。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是汉代的《匈奴歌》,唱的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悲怆,是每一位边境百姓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 没有谁能比平川城的百姓更为感同身受了。这一刻,男女老少眼中皆是一片坚毅。 …… 这些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口音的歌辞便是礼部的吏官们从那些年老的灾民口中听来的,除了民歌,老人们还传授了许多在书本、在官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歌,还有参军戏。 楚溪客命人把戏台搭在了城外,为的就是方便灾民观看。 除了戏台,还有一簇簇篝火,一口口大锅。 楚记的员工搬来一筐筐肉丸和火锅面,城中的百姓们则贡献出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城外的灾民们也没白白占便宜,把自家采来的野菜放进去,便是一锅用料丰富的“麻辣烫”了。 蔷薇小院一家人也悄悄搭了个帐篷,低调地混在百姓中间,一边吃麻辣烫一边看戏。 这出戏是楚溪客特意让人写的,名字很简单,就叫《平川志》,讲的是平川城从无到有的过程。 写作者没有渲染楚溪客个人或者六部官员的功劳,而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小事件,突出了普通人的功劳。 演到一半,突然有人站起来,激动地指着台上的演员说:“这是我,他演的是我!那次去河边挖胶泥,好几个工友险些掉进冰窟窿里,是我把他们拉了上来!” 围坐在篝火旁的正好有他的工友,彼此间激动异常,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 类似的场景不只一个,很多参与过平川建设的百姓都在这出《平川志》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看到后面,所有人都泪光盈盈。 原来,他们做的事不是只有自己记得;原来,他们也可以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灾民们终于知道了,为何平川城这般与众不同,为何平川的百姓如此团结友善。 小小的帐篷里,大佬们亦是难掩动容。 姜纾脑海中闪过了很多东西,有少年时在先帝书房中听过的宏图伟业,也有家国不在后的颠沛流离,还有来到平川后的齐心协力,兢兢业业…… 他的崽崽从未展现过称霸的野心,却用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实现着他的祖辈们都没有达成的愿景。 姜纾感慨地揉了揉楚溪客的头。 楚溪客咧嘴一笑,暴露出嘴边的一圈油渍,还有没吞下去的半截酸笋:“阿爹吃笋吗?这个酸味刚刚好,放在麻辣烫里简直绝了!” 孝顺崽一边毛手毛脚地夹给姜纾,顺便又从贺兰康碗里抢了一根,“嘎吱嘎吱”吃得欢。 全家人都笑了。 姜纾逼退眼底的泪光,笑得尤其温和。 第161章 阳春三月,平川境内处处一派忙碌的景象。 数千灾民的加入极大地补充了平川人口的不足。这些百姓和当初加入平川的外地人一样,被安置在了城外的村落。 如今, 平川周围聚集起了六大村落—— 稻田村,村中百姓沿河聚居, 他们除了拥有自己的田地, 还协助屯田兵们打理着万亩稻田。占城稻经过和本地野生稻种的杂交,彻底在平川扎下了根,今年秋天楚溪客就可以敞开肚皮吃蒸米饭了! 草棉村,这是距离平川城最近的村落, 村中住的除了屯田兵的家眷,还有很多棉纺厂的员工。家中的大人们种棉花、纺棉线, 孩童们便从小树立起将来成为山水衣设计师或者高级染匠的决心。 砚台村,距离平川城最远, 人数还很少,可以说是切切实实的“小山村”。然而, 这个隐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住的却是经验丰富的采石工和雕刻匠人,每一位都享受着官府发放的“人才津贴”。 石炭村, 同样坐落于贺兰山下,村中百姓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生, 看似灰头土脸, 实际富得流油。归根到底是因为楚溪客从不压榨矿工,还定了“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规矩,让每一个辛勤劳作的百姓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除此之外, 便是东西盐湖村了。 东盐湖村紧邻吉兰泰盐湖, 西盐湖村则在花马池盐湖附近, 基于盐湖的特殊性,村中没有普通百姓,全部都是贺兰康信得过的部下、退伍或伤残的兵士以及他们的家眷。 从村名就可以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