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讨论一下撤退的问题。在此之前,邝埜冒死闯进了朱祁镇的住所,劝他回銮②;王佐在草丛里跪了一整天,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让朱祁镇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考虑回京的事;钦天监监正彭德清,甚至搬出了古代帝王最重视的天象示警来相劝,但是都被王振骂了回来。】 众臣听到此处,俱忍不住摇头叹息。这种情况,由来好些年头了。只是到了阵前,与瓦剌军相持的时候,依旧如此行事,必然要坏大事了。 还有人同情地看向了邝埜、王佐、彭德清等人,佩服他们为国尽心尽力,又同情他们,遇到朱祁镇那样一个“昏君”,一腔直臣忠臣的热血,算是错付了。可转念想想,他们的“”昏君,不也正是自己的“昏君”吗?有些人又忍不住有些自怜自艾起来。 气氛一下子低迷了。 嬴政看到此,心道:好家伙,还有比朕更一意孤行的。 刘彻毫无顾忌地嘲笑道:愚不可及!愚不可及! 而被□□奉为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的李世民③,已经借由饮酒而掩面,不忍见如此荒谬的行止操作。 当然,被点为第二名的朱元璋,作为老祖宗,更是没眼看这傻玄孙的无脑行事。 刚刚的气恼过后,此时朱元璋心中所想的唯一件事,便是要如何杀鸡儆猴,将宦官擅权的口子给堵住,让宦官在大明朝,伸手的念头都不敢有!先前铸了铁牌,明了铁律,还未过百年,就出了朱祁镇这样的无能的君主,以及王振这样善于钻营弄权的阉人,一切都成了一场空! 第1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10) 思索了一番后,朱元璋一时没有头绪,只能先将此事记在心里。 而邝埜、王佐、王直、曹鼐等人,震惊过后,忍不住细细寻思,到了何种地步,他们才会做出此种逾矩的行为来。思来想去只觉着,恐怕是到了危急存亡之时吧? 想到这里,王直坐不住了,凑到邝埜身边说:“邝大人,此次咱们上下朝臣,需得一心劝谏陛下,万不可御驾亲征啊!” 邝埜摸了摸胡须,道:“王大人,我先前也作如此决定。只是,现下我有些犹豫了。” 王直忙追问:“那是为何啊?若是陛下亲征,天幕所说的,必然成现实啊!大明国运腰斩的话,你我……你我无颜去见太*祖太宗皇帝了!” 王佐也加入劝说:“邝尚书,王尚书言之有理啊!与瓦剌人一战,已经无可避免,但陛下亲征,不说你们兵部的难处,我们户部也难以支出足够的钱粮来啊!刚刚陛下虽然收缴了王振千金,却是要用来抚恤伤亡将士的,仍旧是杯水车薪呐!” 邝埜却高深莫测地笑了笑,道:“两位尚书大人,难道还未觉察到,陛下有些不同了吗?若是未能察觉,可以问问英国公。” 不远处的英国公张辅被点到名,也不得不说上两句:“陛下确实有些许不同了。” 王直王佐等人仔细打量了皇帝好几眼,看来看去,还是那个身形眉眼,也看不出什么不同来,齐齐问:“哪儿不同了?” 张辅眯着眼睛看着皇帝,说:“陛下身上,有了行伍之人的气息,像是死人堆里进出过的。” 王直王佐等文臣,全愣住了,这可真是有些奇了。 张辅说完,也没有要解释的意思,显然是懒得多说。在疆场冲杀过的人,只有打过仗的才能发现他身上的特质。 邝埜也是文官,可他是兵部尚书,接触兵事多一些,能察觉得出来。 两个王尚书又眼巴巴地看向邝埜,希望他能给说道个明白,邝埜却也懒得多说,只道:“英国公与我感受相同,因此我觉得,陛下御驾亲征,或许不是坏事,只要他不将军务大权,全部交给王振那个阉人,能听各位大人们的谏言,御驾亲征一事,还可再商议。” 王佐和王直摸着胡须想了想,若是没有王振在前面指手画脚,独断专行,御驾亲征的事,确实好像容易接受一些了。 【所有的人都看得出大同的危险,想劝朱祁镇离开。劝不动朱祁镇,也有人劝王振,学士曹鼐就说:“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王振不仅没听进去,反而说气话:“倘有此,亦天命也。” ①这话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折在这儿了,也算是命该如此。这话听着,很有些奇怪,王振一个宦官,真的可以不拿皇帝的命当回事吗?就算他不忠君爱国,但他的一切身家性命,都是依附于皇帝的!皇帝没了,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所以这里有些说不通。于是,主播个人开了一下脑洞②:如果说这话的,是朱祁镇,是不是感觉合理多了呢?】 【这话很像中二叛逆期少年的气话。一路以来,兵卒们吃了一路的苦,大臣们吃了一路的担惊受怕,朱祁镇又何尝不是吃了一肚子的气?从提出御驾亲征起,就一堆人不断地质疑他的能力,而他作为高高在上的帝王,常年被周围人吹捧惯了,突然被一堆人见天儿说不行,心理上怎么可能接受得了呢?更何况,好不容易跑到了前线,结果一场仗都没打,就回京去,那声势浩大的御驾亲征,就成了一个笑话。这种情况下,朱祁镇气急败坏下,说死在大同,也就能够理解了。这大概是独属于没有经历过磨砺的,少年天子清澈的愚蠢了。】 听到天幕骂皇帝愚蠢,还说他“中二叛逆期少年”,虽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之意,但能猜测到,并不是什么好词,不仅大臣们心里暗爽,其他时空的帝王们看了,也忍不住赞同。 秦始皇:的确愚蠢。 刘彻骂得痛快:鼠辈不如!此子如何能担当天子之重任? 李世民突然觉得这个明朝有些惨:此人乃江山之祸也! 朱元璋觉得,这天幕对朱祁镇的评语,未免客气了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愚蠢了,朱元璋甚至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孙辈。 他颇有些恨恨地想,若是此愚孙直接死在大同,应了老四的“天子守国门”,在史家笔下,也能觍颜获取一二赞誉,博得一个守土护国的名声,也省得辱没了朱家和大明朝的脸面。 朱元璋越想越忍不住叹气,以这玄孙的本事,哪怕没有王振,也会有张振马振之类的人,来分享帝王权柄,败坏江山和国运。 要如何保证继承皇位的后世子孙,哪怕不能如自己一般功勋卓著,也做不到像老四朱棣那般,勤政务实,但至少不会像这朱祁镇一般拉胯,成个败家子呢? 这个难题,困扰了两千年史上许多帝王。 【而真正使得朱祁镇下定决心回銮的事,应该是在此期间,瓦剌军在大同诈降撤离,明军前锋在王振要求下进行追击,不料中了瓦剌军的诱敌之计,导致明军大败,前锋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了。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