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冲了上去,扶住了皇帝。 其他大臣反应过来,忙过来帮着朱祁钰扶住皇帝,将他扶着在躺椅上躺下。 此时朱元璋只觉得眼前一阵阵黑潮涌过来,气血冲顶的感觉,使得他仿佛要炸了一般,这种感受,只有在马皇后去世和朱标离世时,他才感受过。 众人手忙脚乱地给他端茶倒水,又忙去叫太医之类的。 朱元璋眼花耳鸣了好一阵,才逐渐感觉好了一点,第一句话便是恨恨道:“他何不当场死了!于江山于社稷,也是一种福气!” 围了一圈的群臣愣住,皇帝这时说的谁?说的他自己吗?可是为何要用他来代指? 不待众人想明白,太医便被人拉着来了:“快让让,让太医给陛下把脉!” 群臣忙散开来,给太医让出了一条道,太医在皇帝面前跪下,正要磕头,就听到朱祁钰焦急道:“这些礼节先免了,赶紧给皇兄看看!” 见太医跪得难受,朱祁钰又吩咐内侍去给拿个软垫来。 朱元璋虽闭着眼睛,却也能听见身边动静,知道如此忙活的,便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天幕所说的“大冤种”。 见他此时围着自己转,满腔焦急的样子,不似作伪,更有宅心仁厚,予太医以软垫,可见是个厚道孩子,和自己的朱标有几分相似,心下满意的同时,又舒了口气。 朱元璋有些不太好的预感,感觉自己在这个身体里撑不了多久。若朱祁钰可靠,在自己离开之前,必要将这万里江山托付给他。 太医摸了着脉,一群人就紧张地盯着他。 过了小一炷香的功夫,太医才慢慢道:“陛下这是受了外事刺激,气血翻涌,倒行逆流,有所失序,才致两眼发黑,四肢酸软难控。只需歇息片刻,便能恢复了,郕王①与诸位大人不必担忧。” 朱祁钰仍旧忧虑:“太医可摸清楚了?皇兄正值春秋鼎盛,今日却频频扶额,数次几欲晕厥,可有什么隐疾?” 不待太医回答,便有一个女声道:“皇帝好着呢,哪里有什么隐疾?” 众人忙起身见礼:“见过太后娘娘,皇后娘娘。” 原来是一直守在内廷的孙太后和钱皇后,听说皇帝晕厥,还请了太医,便匆匆赶来了。 朱祁钰也退到了一边,他知晓孙太后一直看不惯他,不欲与她产生冲突,一直以来十分顺从避让。 朱元璋睁开眼睛看了看,也知晓了这位是朱祁镇的生母。 想起以前孙太后和朱祁镇的相处,朱元璋觉得正应了那句“慈母多败儿”。 果然,孙太后上前就要来抚摸朱祁镇的额头:“我儿还好么?” 朱元璋直接抓住了她的手腕,哪怕这是朱祁镇的生母,却也是后世子孙的皇后,与她们有接触,让他心中怪别扭的。 “无须担心,太医说了,躺一躺便好了。” 孙太后只觉得皇帝的手格外有力,心中诧异,却也没做他想,只认为是男子力气大,说明她儿子身体康健,并无大碍,反而放了心。 孙太后收回手,道:“你无恙,我便放心了。” 皇帝轻轻挥手,道:“母后请回宫去吧,无需担忧我。” 孙太后道:“这就回去了,不过听说皇帝身边的王公公抱恙了,无法服侍你,我将身边的太监给你用,你有人伺候着,我也放心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状似应了这小事,心中却惊异得很。马皇后对朱标,对其他孩子,都不会这样随意将身边的人换来换去的,这太后却将帝王皇宫,当做是普通人家似的,一点不知避讳,皇帝身边的人,岂可轻易安排? 孙太后其实还想问问天幕的事,可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又不好直接询问,免得落下后宫干政的话柄。只好就这样,带着人又走了。 朱元璋可是松了口气,他还不想应付蠢玄孙的后宫女人。 太后走了,朱元璋感觉恢复了不少,看来刚刚两眼发黑,几乎晕厥,确实是气血逆行的缘故。 众臣见皇帝恢复了过来,心里稍安了一些。 缓过劲来后,众人又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土木堡之变上。 被皇帝晕倒的事情一吓,大家倒是没有刚刚那么震惊愤怒了,反而担忧起后续的发展来: “不知道瓦剌军俘虏了皇帝,接下来会做什么?” “以徽宗钦宗二帝的经历,怕是讨不到好。” “唉,帝王受辱,国家蒙难,朝廷痛失多位肱股之臣,这可如何是好!” “我担忧,好一些的,还能如宋一般,偏安江南,若是差一些……” 后面的话,那位不敢说出口,差一些就是直接灭亡,换个人家来当皇帝。不过,天幕说的是腰斩,那大明必然是还在的,只是状况如何,就不好说了。 朱元璋还未完全恢复,但他更记挂的事天幕所说的话。他也急切地想知道,皇帝被瓦剌人俘虏了,大明朝是如何应对的,难道真的就让瓦剌人长驱南下,破了这京师重地,以后大明也如宋一般,只能据守江南,对北地的都城望而兴叹吗? 第23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①,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