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李园已经听到了。 天青色,他听都没听过这个颜色。 而春申君不仅听过了见过了,他还已经把这个颜色的绸缎穿到身上了! 李嫣嫣命人送锦缎给李园时特意提过,这是从王上的府库中寻来的好料子,属上上珍品。 妹妹对他的事一向上心,李园知道这话不会有假,而且楚王疼爱王后,允许对方开府库选几匹锦缎也是有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还有姚贾坚持每天一波吹嘘和打鸡血,直让李园觉得,他做为王后兄长、太子的舅舅,理应得到最好的。 也许以前他畏惧春申君,畏惧他的权势、他的名声,同时也要依仗他的权势活下去,为此李园甘愿活在春申君的影子下,二十年不曾背离。 可春申君已老,气质端方又如何,终究阻挡不住鬓间的白发,兼有合纵攻秦不利之事,无一处不表明,属于春申君的时代已经快过去了。 而与之相反的,妹妹早就坐稳了王后的宝座,太子也已经及冠,正当壮年。 现在的春申君对他们来说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有泄露秘密的危险。 如果能让他就此一蹶不振就好了,王上为什么非要召见他呢? 李园满脑子不恭敬的想法,但当春申君走过来时,他下意识满脸堆笑,向春申君敬了一爵凉酒。 春生君也注意到了李园的新衣,略加称赞,李园一脸囧色:“本是友人需要上等锦缎送礼,园想帮忙却遍寻不得,这才不得不求助王后。谁知友人听说您要宴客,就将这匹锦缎与我做了新衣。” 春申君听了大赞,对李园与有友人的友情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还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重点。 “当日王上召见,言近来都城锦缎风靡,盖因有人高价求上等锦缎送礼,商人纷纷涨价,还有人跟风以锦缎相送,原来说的就是你那个友人?” 李园:“确实如此,商人重利,园却不能让他吃这份亏,故而想帮上一帮,可惜府库中都是些陈旧布料,这才问了宫中。” 为了帮朋友的忙,仅翻遍自己的私藏,还为了这点小事找王后妹妹帮忙,这不是友情还有什么是友情? 春申君自然又是一番赞赏,顺便夸了夸李园天这身衣服。 李园却极为谦虚:“算不得甚么,君今日这件才是上佳。” 春申君没有听出弦外之音,毕竟一直以来李园都是他的门客,他觉得自己得到的赏赐高于李园没有什么不对。 再退一步讲,春申君锦衣玉食长大,什么好东西没见过? 锦缎什么样子都无所谓,他只需要知道,王上赏赐锦缎,就说明没有计较他兵败一事,这就足够了。 于是春申君点头,捋着胡子道:“都是王上君恩。” 受邀前来的不止李园一个人,春申君自然不可能一直同他说话,很快就离开了。 而春申君走后,原本朝这边张望,时刻关注的视线也一下子挪开,转移到下一位被春申君问话的人身上。 李园察觉到了这种变化,眼中的笑意慢慢收敛。 这段时日被姚贾鼓动的热血也慢慢冷却下来。 他已经是王后的兄长,太子的舅舅了,理应尊贵。 可春申君掌握楚国上下,太子也要掩其锋芒,李园就不会被称为太子的舅舅,而是春申君的门客。 宴会散后,李园携带一身郁气回了李府,姚贾正在正厅等候,手边还摆着一碗甜浆,显然这些日子以来,他与李园的友情突飞猛进。 乍见好朋友郁闷地走进来,姚贾连忙询问:“李园兄神色不愉,可是宴会上出了什么变故?” 第12章 以疏间亲(修) 李园郁闷地跪坐下,像喝酒一样干了一碗甜浆,郁郁道:“我有愧于先生。” 姚贾迷惑:“李园兄何出此言?” 李园:“当初先生说要最上品的绸缎,送给贵国长公子当满月礼,我曾夸下海口,一定会为先生寻来。” 姚贾点头:“事实上,李园兄的确做到了。” “不,我没有做到。” 李园又干了一碗甜浆,道。 “今日我去赴宴,见春申君也穿了一件新的绸衣,是极难染制的天青色,取雨过天晴之意,春申君穿上那件衣服,气质犹如雨后竹林。” “无论从染色上、意境上,春申君收到的那匹锦缎都远远超过我为先生寻来的,可见春申君那里的才是上品,而你我手中的……” 话语未尽,但李园自嘲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姚贾状似不解:“皆是宫中赐下,怎会出现如此纰漏?” 前后脚赏赐两匹锦缎,偏偏质量还不一样,这不是明摆着上眼药吗? 姚贾这‘纰漏’两个字绝对没说错。 李园已经完全把甜浆当酒喝了,作为‘好朋友’,姚贾当然要主动为他排忧解难。 于是随意猜测道:“也许是宫人传错了话,赏赐给李园兄这五匹,只是王后宫中所出,并非王上赐下?” 李园立刻否定:“绝非如此,宫人自入宫起,日日都在学规矩,绝对不会现传错话的谬误。”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还吐露了一点:“王后治宫甚严,没有人敢违背宫规。” 李园是王后的哥哥,他评价王后的话都是带了亲人的滤镜,这话要翻倍来听。 什么治宫甚严?恐怕是多行苛刑,宫人怨声载道吧。 姚贾清楚,要不是李园现在被愤怒占据了头脑,以及没有把他当自己人,这种不利于王后名声的话,他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姚贾继续扮演者知心谋士的角色,猜测道:“贾听闻春申君收到上次当日,王上曾经召见过一个绸缎商人,还收下了他进献的锦缎。能被王上召见的商人,想必他手里的布料非常出色,夜袭王上就是将那个商人进献的绸缎赏给了春申君。” “而没过多久,王后也请求王上赐下锦缎,可商人进献的绸缎就那么多,都赏赐给了春申君,王上只好开了府库,从自己的私藏中选出一些赐给了李园兄。” 倒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听着姚贾的分析,李园逐渐平复了心情,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姚贾:“要想验证也很简单,只需要把那个绸缎商人找出来,一问便知。” 锦缎都是他献上去的,只要他来看一眼不就什么都弄清楚了吗。李园欣然同意。 于是隔日李府就派了十几个仆从,在都城内地毯式搜索那个给楚王进献锦缎的绸缎商。 好在那个商人还没有离开。 因为得楚王召见,还被留下了一批锦缎做贡品,这让大家都觉得,他那里的锦缎一定是最好的,因此当他拉着几大车锦缎要离开时,还没出城门,就被消息灵通的士大夫们派遣仆从抢购一空,大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