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 分卷阅读9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97(1 / 1)

这样的吗? 听说如此珍贵,郑深重新拿起杯子,小口小口地抿了起来,只是眉毛挤在一块儿,很不舒服的样子。 陈云州看得直想笑,郑老头有时候还真是个实诚人,说珍贵他还真信了,搁后世满大街两三块一瓶,跟水没什么区别。 捏着鼻子喝完了杯子里的快乐肥宅水,深怕陈云州还来,郑深赶紧吃了饭就开溜。 他走后,陈云州才慢吞吞地点开系统查看起来,花了十万拥护值开启的第二层货架有什么不同。 第二层货架上物品变少了,竟只有四种。不过这次不是种子,而是书,没错,全部都是书。 第一本叫《养猪指南》,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怎么养猪,猪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母猪的产后护理等等。这个很有用,红薯藤、红薯、玉米可都是猪最主要的饲料,等扩大种植之后,养猪大业也该发展起来。 第二本叫《果树的嫁接培育技术》,这本也很有用,因为南方气温高,适宜果树的生长培育。 但现在的很多水果都不如后世个大甘甜,就拿桃子来说,现在的桃树大多是毛桃,毛乎乎的,个头也很小,产量太低,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次水果。 第三本《吃瓜指南》,不是八卦的瓜,而是关于西瓜、南瓜、哈密瓜等现代常见的瓜类培育教程,这时候的西瓜皮厚瓤白,远远不如后世那样多汁甘甜。 第四本《手工机械理论》,这是个教人做手工机械工具的指导书,比如纺织机、打谷机、脱粒机等等。虽然上面的都还是手工机器,但对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四本书都非常实用,也是目前庐阳县所需要的, 但贵也是真贵。这次买第一本十万拥护值,第二本加十万,第三本再加十万。 至于先买哪一本,这个由陈云州选择。 陈云州看得直咋舌,暗骂小助手是个黑心奸商。四本书竟要卖一百万拥护值。 现在他总共都才三万多拥护值,这已经基本上将庐阳给撸秃了,还请了外援,别说百万了,十万拥护值都很难。 莫非只能升职加薪,换个更大的平台才能获得更多的拥护值? 就在陈云州为了拥护值苦恼的时候,转机忽然出现了。 杨柏川写了一封信给陈云州,告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消息:文玉龙向朝廷上书,给陈云州请功。 一是,陈云州帮忙安置桥州流窜过来的流民。 二是,庐阳县大力开垦荒地,效果显著。 三是,陈云州组织百姓修通了前往庆川的马路,道路坚固不输官道。 …… 文玉龙着重强调了第一点,阐述了庐阳县安置流民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工代赈,既能解百姓之困,又能开垦荒地,增加以后的田赋收入。 他认为这是非常有用的办法,可向各州县推广,以后若遇灾害各地可按庐阳的办法解决。先向当地富商豪绅借粮,其后朝廷用一部分田赋偿还这笔粮食。 如此一来既可快速安置灾民,又可省下朝廷赈灾银钱粮食的开支。毕竟大批粮食运往灾区的路费、期间的损耗都是个不小的数字。 没错,他把陈云州救济流民的粮食说成了借乡绅的,以此恳请朝廷今年减少一部分他们几个县的田赋用来救灾安置流民。 杨柏川觉得这主意甚是不错,也决定插一脚,跟着上书,他们庆川这次跟着桥州也受了灾,还涌入了不少流民,这些都是要花银子的。 若是不诉苦,朝廷肯定会原封不动地让他们按照往年的标准缴纳田赋。 他写信是邀请陈云州一块儿上书。 毕竟他这个当事人也参与更有说服力。 陈云州看完信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能省一笔粮食谁嫌多?白得的不要白不要。 至于出名的事,照这进度下去,他们庐阳出名不是迟早的吗? 而且这事他们是打着他的名义搞的,要是成了,今年庆川大部分地区百姓的田赋都要降低一些,到时候这些人还不得感激他啊? 拥护值那不就是说来就来。 文县令可真是个好人,不光帮他打工,还帮他搞拥护值,回头一定得送他几筐红薯。 作者有话要说 第35章 . 035 怀疑陈云州的身份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陈云州还将玉米、土豆各备了一份,随信一起送去京城。 至于红薯,杨柏川已经送了。 在信中,陈云州详细写了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生长环境,种植方法等。至于西红柿和辣椒,陈云州没送,新鲜的蔬果太远了没法送去,送种子又没法立即得到验证。 而且辣椒的辛辣味,第一次吃的人往往不习惯。若是将那些王公贵族辣出个好歹反倒麻烦。 左右这两种蔬菜无伤大雅,只是改善口味,逐渐在民间传开即可,京城的贵族老爷们晚点尝鲜也无妨。 陈云州重点推广的是玉米和土豆、红薯。 今年百草坡共种植了两亩半玉米,收了两千一百多斤玉米,算下来亩产超过八百斤。 五斤种子产出两千余斤的粮食,种收比高达一比四百,放在现代肯定是要亏本的,可放在古代,这绝对是逆天的种收比。 郑深捧着金黄的玉米粒,双手颤抖:“这么多!” 陈云州以前说这些作物高产,他以为也就三五百斤顶天了,哪晓得一亩地竟然有八百多斤。 若是全县百姓都种上玉米,何愁填不饱肚子。 其实这远不是玉米的极限,陈云最新资源起恶帬把以四八幺六九六三州笑着说:“如果施肥足够,产量还能增长一些。” 不然为何华夏封建时代几年前,人口最高峰始终维持在几千万,直到大清,人口暴涨,短短两百年,人口就由几千万增加到了几个亿。 从外引进的玉米、红薯、土豆这类高产又极适应恶劣生长环境的农作物是大功臣之一。 较之水稻和小麦,玉米、土豆更适合北方和贫瘠的地区种植,而且产量更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这相当于是提高了土地承载的人口上限。 陈云州记得老爷子经常跟他念叨,以前穷的时候,吃不上大米白面,家家户户天天喝的就是玉米糊糊,红薯汤,以至于有些人吃得反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就再也不愿碰这些食物。 郑深小心翼翼地放下玉米,激动地说:“大人放心,仅凭这几种作物,朝廷就一定会重重嘉奖大人。” 陈云州笑了笑。 他不是那么在意嘉不嘉奖,他只希望朝廷给力点,给他扬名,这样他才能早点攒齐一百万拥护值。 陈云州和杨柏川的这些动作不小,瞒不住人。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齐项明的耳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