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三国]香草门庭 > 分卷阅读2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36(1 / 1)

起前两位,自己履历很不够看。太傅只有一个,只需要一个位置,自己要真的推辞,恐怕会成那个丢官的倒霉蛋。 但,赵谦左看国之柱石王子师,右看四世三公弘农杨文先,心知今天要是躲了,将来面对天下风议,自己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咬咬牙也一头拜下去,“请荀太傅代臣以为太尉,荡平天下,还域内清平。” 上座的天子松了口气,倒还记得给赵太尉面子,没有当堂点头,只说容后再议。 赵谦满头热汗,双手捧出官印,高颂天子圣明,以表示诚心退避。 王允与杨彪缓缓起身,相互一视,彼此明心。 让官是真心,逼迫赵谦自然也是真心,看似三公位极人臣,却还有一个位置,更加危险总算没让天子封了荀含光为大将军。 三公彼此尚相制衡,大将军才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若赵谦真不愿让,他们也宁可一时舍去职位,只要不让荀柔为大将军,毕竟三公易罢,不过流云,大将军却是军职,天下正乱,正是用兵之时。 荀攸沉默的跪坐席间,神色并未像荀忱那般欢喜,只淡淡将殿中众人眉眼官司尽收眼底。 片时散朝,赵谦与王允、杨彪好生在殿门作别,彼此友善含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心知日后自己族中子弟仕途能平坦一些。回家写下辞呈,递交官印,知道今生仕途就此为止,面对垂泪的老妻多少还是有些失落惆怅,但也无可奈何。 另一边,与前太尉赵谦作别后的王允,和杨彪碰了个头,然后去往御史台。 御史大夫荀公达,对其到访并不惊讶,礼仪周全的请王子师上座,命人送来水饮。 王允先客气的问候荀爽病情,又表达了一番对荀柔幸存的欢喜,见荀攸仍然一副沉闷的形容,知道对方一向如此,便也不再藏着掖着,直言道,“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荀中丞以为如何?” “孔子圣明。” “昔年,我为豫州牧,与君家常有往来,自知荀氏谦谦君子之第,恪守人臣之道,然先帝不明君臣之理,”王允摇摇头,推心置腹,“使含光年少便登人臣之极,又才智聪慧,必多有功劳,将来封无可封,进无可进,如此于含光,与君家,绝非好事。” “小叔父必有主张,攸不敢妄言。”荀攸垂眸。 对方不乐教,王允自然不愉,“高祖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荀含光不守臣节,不怕为后世非议吗?” “王司徒高见,不若等见到太傅,当面对峙如何?”荀攸起身一揖。 这是送客之意,王允憋了一口气,但此处是宫中,他顾念着风度,怒不能发出,摔袖而去。 谒者仆射钟繇在殿角远远见王司徒含怒而出,在原地立了一立,等对方走远,这才进殿。 荀攸正要提笔书写,当即抬头,见是他,道了一声“请坐,稍待”,继续手下不停。 钟繇与他本是好友,不必拘礼,自己坐下,提壶倒了一盏甘酿,准备慢慢饮了等待。 却见荀攸飞快的几笔写完,接着便亲手封匣,叫来亲信立即送出,这才与他交谈,“何事?” “天子命卿准备仪仗,他要亲至郊迎含光。”钟繇放下盏, 荀攸抬眸,看了一眼好友。 “是我向陛下进言。”钟繇道,“我知此事本该由光禄勋负责,只是黄琬向来与杨氏同气连枝,含光携功归来,他们说不得要生波澜。” 荀攸拱手,“多谢。” 他虽不以郊迎仪式重要,但也不想有人从中作梗。 “不必,”钟繇摇头,“对了,天子似有封王之意,公达要早与含光沟通。” 荀攸点头,以对王允完全不同的语气向钟繇道,“我已致书小叔父,不过以攸之见,小叔父定能辞谢不受。” 王允想逼荀氏来压含光拒绝封王,未免太小看含光,也太小看荀氏了。 “如此我也放心了,”钟繇露出松了口气的表情,“非是我不信含光,封王……实在不寻常。” 荀攸默然。 大汉至今四百年,只有王莽篡权的伪朝,再没有异姓封王,连钟元常这般与他家亲近,听闻此事都心生波澜,更遑论其人。 钟繇感叹一番,又问起,“方才王子师所来何事?” “正为此事。” 钟繇恍然,继而皱眉,“听说近来三公府中颇有传言,要追封袁隗,招袁绍回朝,也不知真假,若果真如此,他们未免……” 他摇摇头,说不出个具体。 荀攸不留情,淡淡一词,“愚蠢。” 钟繇总结不出,若荀柔在此,却能一语道破:矛盾。 这不只是冉冉升起的荀柔代表的新兴势力,与王允、杨彪代表的旧势力的矛盾; 更是数十年来被压制排挤的地方士族,与长久盘踞中央的世家之间的的矛盾。 当初灵帝所希望激发的矛盾,在其死后一年,以他完全未曾想到的方式产生,也将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 很巧,荀柔在写的一篇新文章正是《论矛盾》。 四民论需要更多的深入调研与考察,而矛盾论主要是理论。 原文是不用想了,他不可能有那么神能背下来,还几十年不忘,但几个关键考点他还记得 永恒的对立与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一致性。 用这个时代习惯的语言和方式阐释它们,花费了一些时间,但与之前一篇相比就简单许多。 沉稳的脚步声响起,荀柔抬头,看见沉默的堂兄走进屋来。 皎如玉树的青年放下手中叠好的文章,在榻前再拜行礼。 荀柔没有阻拦,知道这是表明态度与立场。 果然,荀彧起身后,将手中的文章递给他。 荀柔展开。 堂兄并未在原文上修改,而是另外起笔誊写了一篇。 世家兼并土地,学门争斗之类刺激的内容全被删减了,只剩下最简单的框架和对相应阶级的阐释。 荀柔从头看过一遍,发现这篇文章竟更接近他曾经读过的那篇原文,不是说具体内容,而是整体结构,文辞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却更加简洁、清晰、冷静。 斗争性也减弱了,刺激性减弱了,斗争更隐蔽了,但能读懂的人,仍能从中看出其中不死不休的冲突。 如此就够了。 荀柔郑重感谢堂兄,给他这篇文后续写作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次日,荀攸从长安传信到达了雒阳。 信中没什么问候寒暄,内容简单粗暴,不过一排:王允传凉州韩遂、马腾入京,速归。 荀柔看完,伸手将字条递给荀彧,“看来,不能等曹操了。” 琥珀色的眼瞳轻轻一扫,已将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