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三国]香草门庭 > 分卷阅读42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26(1 / 1)

头,却干脆道,“如今,全凭州牧做主,我……可不敢回去。” “我正有一策,可解曹太守之忧。”荀光莞尔一笑,“说来也巧,我今日前来寻凤卿,与曹太守之事,恰有关系。” “我正想从冀州征招女子入恤孤寺为吏,既然甄氏熟读诗书,岂不正好?” 贾文和一愣,双眼微睁,抬头望去,荀光目光不避,含笑回视,看得他只好先回避。 第291章 里墙内外 “叮铛” 高阳里门前一声脆响。 附近拥堵的车马,一个个探出头来。 虽非休沐日,毕竟是年底,太尉荀含光领兵归京后,又染病不往太尉府理事,留在高阳里家中休养。 故此,里巷内外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幸好靠近皇城,附近居民少,否则多少要造成点民怨。 一名儒生打扮的青年怒向守卫,“如此跋扈!我必将告于太尉!” “我等并未碰他,是他自己未拿稳!”双手执戟的侍卫,大声争辩。 儒生的同伴跌跪地下,打开摔落的木匣,见里面一块黄白色玉璧已断成两半,顿时捧着匣子嚎啕起来。 “我家祖传宝玉啊父亲母亲天耶地耶你们欺人太甚了” 儒生向就近侍卫冲去,侍卫执长兵器,用于威慑格挡,并不利战,猝不及防,差点被他撞倒。 这下顿时热闹了,拉架的、劝架的、捣乱的、想趁机偷偷入门的,搅作一团。 “何人竟敢在此作乱!” 两厢正推搡间,忽而传来一声雷霆般厉吼。 众人转头,一名年轻的青衣文官,不知何时已绕过堵塞的车驾,站在围堵大门的人群背后。 其人容貌清致,身材高大,腰悬长剑,神色威仪,让人凛然生畏。 身后四名健卒各执棍而立,凶横的盯着闹事人群。 自有人识得,忙上前见礼,“荀左监。” 于是更多人晓得,原来是威名赫赫的廷尉左监,太学祭酒荀仲豫之子,荀颢、荀景文查抄天子爱妃董氏娘家,阻拦天子亲弟的车驾的酷吏。 如今长安狱牢,一半都是被他抓进去的。 荀颢眉目肃然的拱手还了一礼,又向人群挥手呵斥,“相聚闹事,冲击里门,尔等想做什么?还不速速散去!” 众人敢逼迫守卫,是仗着法不责众,可哪敢真在廷尉府官面前争辩,讪讪躲开,露出事件中心。 “做什么?”那青年衣服头冠散乱,神情倔强,“我与我友自荆州远道而来拜见太尉,却被这几个兵奴阻拦,更将我友家传宝玉摔碎!” 捧着装玉的木匣的儒生原本已停止哭泣,又放声大哭起来。 “果如是言?”荀颢神色不动,望向守卫士卒,“伍长何在,上前回话!” 侍卫中左排一人上前,抱拳闷声道,“荀君明鉴,我等一分都不曾碰他的,匣中何物,都尚未及验查,明明是他自己不小心没拿稳摔落” “胡说!此乃我友珍爱之宝,岂会不小心,分明是你们推搡所至!”儒生正胡乱整理着衣袖,一听此言,立即停下来昂首理论。 荀颢默默打量两人一番,向身边一名侍从低语一句,侍从转身入里,他抬步款款走到捧玉者面前。 青年吓得一抖。 “你、你要做甚?大庭广众之下,岂容妄为!”一直满“声”正气的儒生,声音不免虚了一虚。 “可否交谈两句?” 荀颢放低声音,音色竟很柔和,与方才截然不同。 青年垂头沉默。 荀颢耐心地站着等待。 青年见他不言不走不催促,只能渐渐平息了心情,拭干眼泪,点了点头。 荀颢看了看摔作两半的玉璧,并不伸手,轻声先问起家氏姓名,何时至长安,住宿何处…… 他声音平静温柔,并不过分亲昵,让人觉得冒犯,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循循善诱,青年不知不觉承认了匣子确实未被抢夺,是自己一时没有拿稳。 “我、我家原是楚国芈氏旁支,后来衰落,只剩这一块玉璧,如今又……”青年说着丧气,哽咽着又要哭,“是我无能,原想以此重振家门,可是连最后一件祖先遗物,都” “你若果然珍爱,当藏之于室,而非以此为晋升之途。” 青年一噎,脸涨通红,泪水包在眼里下不来了。 “你二人自荆州来,有所不知,太尉向来受干谒。” 荀颢并非要羞辱他,确认了二人只是寻常士子,神色温和下来。 “是。”青年抱紧匣子,低下头。 “盖因太尉见知昔日察举之弊,官吏不以才是举,以其私心偏爱是举,故使有才之士,不得见用,朝廷上下,唯尚攀附阿谀之风。” “由是,太尉广开纳士之门,但负才高者,可以才自取入仕,你若自以为有才学,何不去参考,以此入仕,岂不比以身家献权门?” 他望向四方围观者。 叔父早说过不私见人,可仍旧有人借着族中关系,妄图侥幸。 许多人聚于此,实在难免别有用心的刺客、探子混迹其中,近来已抓过两三拨人,虽只是些不入流的小人物,可仍然不由他不担忧,不小心。 如今九州之内,有太多人,欲至小叔父于死地。 “太尉贤明。”青年抱匣轻声道。 其友悄悄蹭过来,此时亦露出思索之色。 “今岁策试之期已过,明春亦有新科,你等寄居长安,可以留意消息,若是等不及,也可往尚书台吏曹下典才院单独报考,此院设于城西双凤阙外,就在道旁,很好辨认,只是要额外缴二百钱。” “户律、田律、刑律、吏律、金律等律令各科,可自选一科,抽选二十题,另有月令、历法、数术各五题,答对超过五成即可选为吏员。” “另外,若无钱亦可借贷参试,日后俸禄扣除,若不能,一年内还清即可。” 他如此清楚,因为关于律令的题目,是叔父尚书令荀彧让他编写的。 叔父虽赞同小叔父以试取才之法,却也担心时下难以运行。 天下尚且未定,各地消息不通,新来到长安的士子,未必能恰好赶上一年两次的试期,实不利于与高门贵戚争夺人才,亦不利于策试通行。 因此文若叔父在尚书台设下一院,专门负责考试。 小叔父要以践行实干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不必深难,只需能识字、书写,知道民生、律令、一百内加减即可。 文若叔父要策试通行,纵不得家传的贫寒士子,亦能通过考试入仕,以免高门垄断仕途。 他依据两位叔父之意,选近于民生的律令条文,每一科各作三十题。 典才府吏每次依数,当场从各类题中抽取,应试者当场抄录作答。 就以眼下,哪怕一二应试者贿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