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三国]香草门庭 > 分卷阅读43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31(1 / 1)

知道这件事,大为称道,又不免嗔怪堂兄没将之写进信里,让他共襄盛举。 再之后,他也少不了见了些得知消息前来拜见的博士学生,做出礼贤下士之风,关心询问近况。 荀悦又向他介绍了一名博士。 名曰马均,虽以经学为博士,却善制工匠巧技,改良了上方局织绫机,以提高效率一倍。 年轻的马博士有些口吃,荀柔许久没碰物理学,听他断断续续介绍,只剩不明觉厉。 但科研成果必须嘉奖,钱帛之外,当有爵禄,待审定后再行授与。 到此之时,一切都很完美,直到孔融突然起身离席,来到荀柔面前,问责今年新印的《尚书》,中有两篇是古文尚书中的伪作,让荀太尉必须给一个说法,否则 “孔融明日便当拂衣遁去,不食朝禄矣。” 作者有话要说: 失踪已久的一句话小剧场: 荀彧:吾弟纯情善良、乖巧可爱。 荀柔对曰:阿兄说得对!对对对! 看三国志时,看到荀令君对曹孟德简直滤镜那么厚,十分不爽,但写文,写到令君对含光滤镜也十分厚实,就好爽。 第294章 再议太学 “皆是古人所述,何来有假?”亦有一个白发的博士发声反驳,“仲秋经辩,孔君并未全胜。” “还请太傅裁夺!”孔文举不与辩言,向荀柔长揖一礼。 几个青年儒生跟随其起身,俨然要与夫子共进退。 荀柔久不读诗书了,忽而听见这些,有点迷糊。 白花花的发顶长冠,忽然直楞楞就对着他了。 不过没几息,对面的意思就整理清楚,孔融称他“太傅”,自然是提醒他“天子师”这个身份,而他们所争论的,自然不是两篇文章,而是儒家古文、今文两派正统。 就,很烦。 “如此,明岁上方所再刊印《尚书》,就抽掉这两篇。” 多少事做不完,搁这儿玩“微言大义”,再拿两篇古人写的文章找他麻烦。 荀柔神情冷漠平淡,刚刚获得胜利的孔融,固然没什么成就感,还添了点惶恐,被判输的古文派博士更一脸茫然荀家,荀太傅不是古文派吗? “日后,两版《尚书》一并刊行,价钱相等,世人愿买哪版自行选择。”荀柔继续。 “大汉包容并蓄,愿使百士皆尽其智,农为耕,工为器,儒为礼,法作律,不辞众庶,方明其德,非大逆不道之语,皆无禁忌。” “汉家之法,向以霸王道杂之,所为民之殷富,国之强盛而已,岂为争一家之言。诸君勉之。” 这番话一出,博士诸生都不敢再安坐,就席而拜,众声群呼,“谨受教。” …… “今日之事,皆我管理教导无方。” 清场过后,荀悦当即下拜请罪。 “兄长与我言笑吧?”荀柔此时已疲惫,还是强打起精神,自案后向前伸手,又向荀彧递眼神,“你我兄弟之间,何至于此?。” “况且,孔文举的性情嘛,我一向也有耳闻,如何怪得阿兄。”他望着荀彧将荀悦扶起身来,一边道。 脾气当场发作了,这会儿提起这人,他可谓是心平气和。 可不是嘛,孔融今日即使真的走了,一点影响不到什么。 怕他? 孔子在现在,可不是后来的至圣先师“衍圣公”,他家祖宗还荀子呢,孟子也不是没有后代,黄帝轩辕氏,大夏的费氏、辛氏、杞氏,还有公孙氏、司马氏,史氏、宗氏,这些姓氏,有的位列朝班,有的门第衰落,但后代也还在,周公的姬姓也还有后代呢,一个“孔”真没有那么值钱。 至于要论文化水平,郑玄、蔡邕、还有兄长荀悦,哪一个学问也不强于孔融这杠精。 不过话说回来,孔融突然冒头,也确实显露出一点问题。 “今文、古文派,如今还相争得激烈?”荀柔在案上支起胳膊,托着腮,问大堂兄。 他家自然是古文派,他小时候也没少为亲爹摇旗呐喊,但随着地位提高,眼界也放宽,他越发感到儒家的局限性。 古文派还好,这一派研究的是文本,讲究的是考据,偏向语言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思想也是从先贤汲取后,自己加以思考发散。 有点不贴近民生,但毕竟是学者,从整体角度说,对于本国文化保护和传承绝对是积极作用。 今文就烦了,言必“子曰”,讲究“微言大义”,把孔子等儒家先人的原话,按自己希望曲解,再借先圣身份来压人,而且不像古文派环保,特别有参政热情。 这一套发展到后来,就是科举考试里神奇的截搭题,随便东西凑半句不相干的话,都能敷衍出一篇文章。 还有就是向方才孔融用一个称呼“太傅”,耍这种小机灵。 全凭一张口舌,想要压人……他一个手握数万兵马的太尉,他犯得着么? “自西汉董氏以来,天子多重今儒,本朝又好谶纬,必寻于章句,上有所好,下则甚已,”荀悦解释道,“阿弟主持朝政以来,已多扭转,然这一二年间,山东之士西来,其地士林风气如此,还当缓缓教化之。” “我观太学之中,这类儒生似乎不少?”跪坐累了,此时又没有外人,荀柔换了盘腿姿势。 今儒最能寻章摘句,曲解文意,自然在东汉大行其道。 但今天看,人数似乎也太多了。 “其仕途不如前朝,故多愿留太学中,也算能进益文学书法,抄写典籍以助家用,故而贫寒士子皆称含光之德。”荀悦回答。 太学贯彻当初荀柔的改制,虽有米粮将学生养着,但也不是让他们吃白饭。 荀柔明白了。 不管学律法、学农学、学兵法,都实用,好找工作,就是古文派,也能做文吏,写公文,今文儒志大才疏,被卡升职渠道,只好留在学校混口饭吃,一年一年的,人就越堆越多。 “不能如此下去,这今文儒岂不在太学之中,势力越积越大?”他以指叩案,“必须将这些人分散,尤其是年轻士子,再学得一身腐儒怎好,还浪费国家粮秣。” 本国农耕文化的纯朴浩然正气,就是给这群咬文嚼字的腐儒消磨光的。 想想后来科举可笑的截搭题,两个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各取一半,硬凑一起,就要做出一篇文章,看着和本朝这今文派,完全一脉相承。 方才当着众人一碗水端平都还不行,非得将这群儒生打散不可。 “……如今,太学还是以百家分科吧?” “儒、法、道、农、名、阴阳,医家,皆有其传,皇甫老将军虽非兵家传人,却通《尉缭》、《孙子》,唯墨家在秦后失了踪迹,马君虽有才能,却非墨者,其传失矣。”荀悦有些惋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