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武周]问鼎 > 分卷阅读3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9(1 / 1)

了。可—— 嘶…… 武清月的嘴角抽搐了一瞬。 那一下重击,虽然因为小婴儿的手上力气差了火候,没真砸出个好歹来,但这一瞬间袭来的剧痛,真是够了! 眼泪在她眼眶里打转了一圈。 随后,原本还在安分趴着的小婴儿忽然嚎啕大哭了起来。 好痛! 坐在一边的武媚娘听见这一声,哪还顾得上李治的心情,连忙将女儿给抱了起来。 她本以为应当好哄,可此刻的小婴儿早没有了此前给出“雨水成灾”预言的聪慧,已变成了早前那个为了给自己争取到一张大床难以止哭的样子。 或许是因为她最近锻炼嗓子的成果喜人,这个哭声还要比之前嘹亮得多。 也凄惨得多。 与此同时,她还努力手脚并用地往母亲怀里缩,只恨不得将自己整个儿埋进阴影中。 饶是武媚娘已用最快的速度对她发起了安抚,也没能让她止住这嚎哭。 山洪还没爆发,她已经哭出这阵仗了。 李治:“……” 这突如其来的惊变,让他有一刹在想,自己这份被打断的憋闷情绪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 但当他眼见媚娘抱着大哭的女儿安抚,母女两人相互依托的身影被映照在墙上,他又忽然有些恍神了。 那实在是一副好生可怜的样子,更让他忍不住延伸出去了思绪。 倘若洪灾当真来袭,更给他的生命带来威胁,那些手握退路的权臣只怕绝不会为他这位陛下流多少眼泪。 反倒是媚娘和阿菟,还有此刻并不在这里的弘儿,必然会为了自己而哭。 到时候是不是就会是这样的场面了。 毕竟,除了他,她们能依靠于谁呢? 大概也只有她们会真心希望他能活得越久越好,希望他能像是个真正的天子一样威服四海,希望这关中沃野之地百姓心向他这位天子。 可偏偏,他竟连一道盘查河道的指令都需要与太尉商定。 不! 他不能因为长孙无忌的几句话便更改自己的计划。 李淳风的分析也确实有其道理,让他有这个资格去与群臣再争取一次。 虽说他此时的任何一条政令都需要用在刀刃上,但眼下并不该因此而优柔寡断。 在婴儿断续的哭声中,李治的脸色慢慢归于沉静与坚定,也在无声中做出了决断。 查! 山上要查,山下也要查! 务必要确保,当雨水连绵成灾发生的时候,关中遭到水患的影响被削弱到最小! —————— “你说陛下莫不是疯了!” 来济烦躁地拂去了落在冠帻之上的落雨,朝着帘帐之外看去。 见这大雨一时半刻之间还不会停下,反而有越下越大的架势,他更觉心中郁卒。 也不知道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突然将太史令李淳风征召到了万年宫中。 而后,在将最后一位使者,也便是那位弘化公主也给送返吐谷浑后,李治两次发起征询意见,又强硬地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 在这一个月里执行的这些命令,以来济看来,着实是费人费时还无用。 一条是令人将万年宫中的各种财物辎重都给收拾齐整,冗余无用的,送到山下州府之中,而一部分可用可不用的,就放置在宫中高处的库房内。 另有一部分,则以便携的方式包裹,随时可以将其带走。 不得不说,这种操作给万年宫中生活的人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从陛下到官员的吃穿用度,各个都有特定的章程,结果现在搞出了这么个名堂。 要不是有些不妥,来济都想问问,为何陛下不干脆带着他们这些人,就在岐山之下的雍县内寻个新住处算了。 更让人觉得离奇的是,在经由李淳风绘测山势和山中涧流后,陛下又令人在万年宫东北方向的一处高地之上搭建了一处临时营地。 这处临时营地的规模还不小,要求能将随行官员和卫队都尽数安排下,甚至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食物。 这算什么?把行宫给搬到山上吗? 按照陛下的说法是,倘若近来有雨势增大,转为暴雨的迹象,原本住在万年宫中的所有人,全部迁移到那处高地之上。 也得亏真有这样一片层叠错落、还不可能遭到山洪冲击的地方,能将人给安顿下来。 这就是为何,当闰五月到来的那一刻,来济会身在此地了。 厚重的帐幕既起到了防雨的效果,又避免了山间夜风让置身此地的官员得了风寒。 但说实话,在场诸人中参与天下征讨之战的本就在少数,实已有多年不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了。 来济就许久没有这等憋屈过了! 他在四十岁上下的年纪便被扶持到宰相位置的,平日里除了在长孙无忌面前持后辈做派外,其余时候总归是风光万分的,哪里会想到能住到这种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因他所在的帐篷位置不低,竟还能越过林木,瞧见那片万年宫的群楼。 他便又忍不住控诉了一句,“呵,真不知道陛下是如何想的。” 暴雨时节,不在大殿之中安坐,反而要上山来受这劳什子的罪,何其可笑! 明明太尉已经拒绝过他一次了。 倒是与他同在此地的韩瑗比他神态沉稳得多,甚至慢条斯理地将面前的小火炉上烹煮的陶壶给取了下来,将其中的酪饮给倒在了杯中,令这帐篷内弥漫出了一股乳酪的醇香。 韩瑗小酌了一口,方才回道:“比起山上,还是山下的动静更大吧。” 来济哼了一声,“的确如此。” 李治将留守万年宫中的一部分侍卫都给派去了山下,令其协助于有司校验渭河各处堰口、通渠、支流的情况,还额外征调了不少长安守军参与到这件事中。 为了减少民众对于迁移的抗拒,他将太史局的千人也全部征调到了这个盘查队伍里,力求能尽快确认,渭河各处河道是否有大水漫灌的可能,随后将附近之人尽数疏散开来。 还说什么落雨时间越久,这个迁移的决断越有了凭据。 可疏散不是那么好做的,毕竟这些人也未必会领陛下的情! 这些沿河居住之人,侍奉的田地就在附近呢,哪里是能说走就走的。 以这些关中百姓所见,仅仅是一场暴雨而已,怎么就到了迁居的地步了? 他们在田地之上的损失又要由谁来赔付呢? 近来的反对声音还真不小。 来济尤有怨怼,“我看此事和那位武昭仪脱不开干系。太史令何以会自长安前来万年宫,可不像是随便就被陛下召来此地的。” 他既已站定了长孙无忌这一路,自然知道自己和谁是利益共通,对于武昭仪自然没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