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被选入中央办事不久,虽然前者还有阎立本的举荐,但在李治这里绝对能算得上是名不见经传。 他又怎么会介意天后给太子再多配备上两个运输后勤之人。 说不定还得觉得,这是在先前的出兵计划引发矛盾后,这朝堂局势又重新归入了平静之中。 可对于李清月来说,这却是在李贤踌躇满志以待出兵的时候,往北面先立起了一道屏障啊。 当这二人走出此地的时候,仿佛还能感觉到后方有两道目光仍在看向他们,像是想要更为明确地看到,他们到底能否在随后的乱局之中砥砺而行。 比起上一次的筹措军粮,这次才真是需要考验他们真刀真枪的本事了。 饶是狄仁杰自认自己此前跟着刘仁轨往河南道赈灾,又被促成了几分为官的胆魄,也觉得自己紧张了起来。 而娄师德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此刻谈论抵达北地之后该当如何办事,好像还为时尚早,也简直像是两人已在期待于太子战败,在出征之前说的话不太吉利。 还不如说点别的。 娄师德干脆转移了话题问道:“不知道……高将军现在是个什么想法。” 娄师德在为吐蕃前线交战押送军粮的时候,是曾经见过高侃的。 这位坐镇边地的将领到底有多少本事不好说,但彼时给娄师德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正是高侃对于安定公主本事的推崇有加,仿佛唯恐不能给他这个前来送军粮的人以一个惊吓。 现在合作的人忽然换成了太子李贤,这其中的对比差异实在是过分悬殊了一些。 娄师德和狄仁杰彼此对望了一眼,忽然觉得,有高侃这个必须身在前线的将领对比,他们只是需要暂时停留原职督办后勤,在必要的时候为关中争取反应的时间,真是要幸运得多了。 可这份幸运,又好像还是一种不幸。 一个听不进去劝阻而兴兵的君王,对于天下来说,根本没什么相互比较可言! 想到这里,这二人的脸色都变得不那么好看了。 只是想到还需尽快动身,他们才各自收敛起了脸上的神情,折返家中收拾行装。 但他们若要迎来什么棘手的情况,怎么也要等到李贤和北方多滥葛部去分出个高下来。 或许……情况也不会变得像是几位有经验的将领所说的那般危急。 身在单于都护府戍边的高侃,却是已经实打实地要接受迎面而来的挑战了。 由皇太子李贤出征漠北的敕令,并未等到安定公主折返长安,就已经从关中朝着北部发出,也恰是在此时送到了高侃的手中。 “作战敕令?”高侃狐疑地接过了诏书,一时之间不知道这又是要让他去打哪里。 去岁进攻吐蕃其实已经是在军粮吃紧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事,便也难怪安定公主在击败了钦陵赞卓所统部众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止步在卫藏四如的最后一道屏障之外,放弃真正攻入吐蕃腹地。 若要实现她和吐蕃赞普的三年交战之约,她就应当在这几年间减少四方作战的开支,为扫平西部大敌积攒实力。 可为何会突然有作战的旨意? 更让高侃费解的是,若是由他也一并配合出兵的话,能参与进的战事就相当有限了。 通传的信使显然对于自己要送上的是一封什么信报相当清楚,虽见高侃已开始拆封敕令,还是回道:“陛下有意,令高将军向北征讨多滥葛部,以免其屡次袭扰边境。” 高侃拧了拧眉头,“若是如此的话,以大唐方今的兵马粮草,该当先考虑驻防,趁明年越冬之后多滥葛部劫无所得,再行发兵进攻,而不是在对方侥幸攻破东突厥营寨得手之后出兵追击。” 但高侃想了想,又觉自己不该这么早就下个定论。 安定公主自征战沙场至如今,何曾有过一败!旁人觉得不太容易取胜的交战局面,她总能有办法化解,旁人觉得会损耗过大的战事,她也能有特殊的应变之道。 就如去年和吐蕃之间的那场交战,明明两方都有十万上下的兵马作战,还是在吐蕃熟悉的地盘交战,对唐军来说大为不利,安定公主却能先诱敌深入,后有一出神火惊雷天降,让高侃至今想起来也觉心有余悸,庆幸自己不是身在吐蕃那一方,遇上这么可怕的一个对手。 或许对于漠北的铁勒各部,安定公主也能有个新法子来对付。 他只需要做到一个将领的本分也就够了! 天降一个功劳到他的头上,难道他还要考虑这个出兵到底是不是合适吗? 然而就在此时,高侃打开了手中的敕令。 只见上面写道,此次征讨多滥葛部,由皇太子李贤出任主帅,由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敬玄随军,希望高侃率领单于都护府驻军,配合李贤、李敬玄和仆固将军等人,为大唐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高侃拿着诏书的手忽然一抖:“……” 等等,说好的安定公主呢? 为什么——居然会是皇太子亲征! 第247章 高侃在收到出征诏令之时的惊讶, 远远比不上在获知这条讯息之际的如遭雷击。 皇太子李贤亲自披挂出征是什么概念! 既为太子,也就是半个君主,这就意味着, 高侃他并不仅仅需要担负起协助出战的职责,还需要尽到护驾的义务。 若是太子与安定公主一般,曾经有过出征的履历, 就算只是一两场小规模的战事也无妨,总能让人知道他起码有知兵的能力。 偏偏——他没有啊! 一想到此前对于战局分析之中的顾虑, 非但不能因为前线有一位力挽狂澜的将领将其平息,反而因为太子出征而越发变成了此战的弊病所在, 还大有可能要多戴上一层镣铐以迎接考验, 高侃就觉得自己眼前一黑。 他努力克制着自己想要当场拍案而起的冲动,但一旁的信使真不难听出,高侃在发问之时的声音, 和刚才大有区别。“怎么会是……太子亲征呢?” 信使摇头不答。他也答不太上来。 陛下有意让高侃征讨北方这件事,已在长安城中传开, 他当然能说。 太子出征这件事却是在京中引发了一番争议的,他便不能跟高侃说, 天后反对这件事,是天皇非要送太子参与到这一战中。 好在高侃也没有难为他的意思,直接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去。 决定到底由谁出征的,终究还是下达军令的天子本人,而不是一个报信的信使。 他跟旁人较劲也没有什么意义。 只是在人已经退下之后, 高侃又忍不住握住那份军令, 用只有自己能够听到的声音自言自语:“怎么就选了我来护卫太子出征呢?总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