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便是安定的老师。 当李清月在次日朝着刘仁轨在洛阳所住之地而去的时候,脸上惯常的笑容也有几分心不在焉。 这份顾虑终究还是摆在了眼前。 若是当改朝换代到来之时,她的老师选择了和李唐共存亡,站在了和她对立的方向,就算因她对手下势力把持极深,不会带来什么过于麻烦的结果,她也并不在意所谓的名声,但总会带来些不太妙的声音,影响随后的发展。 确实该当如阿娘所说的,提前看看老师对李唐的忠心到底已因天皇的种种举动被消磨到了何种地步,将麻烦扼杀在未曾萌芽之时。 但让李清月有些意外的是,在她被府中随从接到书房中等候的时候,她随手拿起了摆放在最上头的那份公文,惊见其上所写,竟是一份请辞之书。 刘仁轨踏足屋中,便看到李清月将这份公文举在手中,神情莫测地朝着他看来:“老师这是什么意思?” 他并未露出被人拆穿意愿的窘迫,而是出声答道:“七十致仕,在朝堂之上并不罕见吧。” 李清月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别人是别人,老师是老师。昔年许相和英国公到了这个年纪,需要天皇特许坐轿入宫,老师可没体弱到这个地步。” 数年之前,他不是还主持了一场对上倭国的海战吗? 比起京中并不少见的尸位素餐、大腹便便的世家高官,刘仁轨在其中绝对能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李清月确实想要改变官员死不致仕的情况,但不包括老师在内。 就算真要先抓个典型,而后朝着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为糊名取士选出的官员和珠英学士让出位置来,也不是从刘仁轨开始。 “老师也不必跟我说什么,你已在高位数年,该当让后起之秀有机会出头这样的话,或者是你已厌倦了朝堂争斗,不想继续涉足官场。” 李清月目光凝定地看着面前之人,稍稍停顿了一刹便已继续说了下去,“昔年老师授业,教我如何看懂长安之所需,自己也必定先读懂了此道,我不信您会选择归隐山林。” 刘仁轨心中长叹,出口的话倒还称得上沉稳,“那你觉得我是为何?” 他是为何? 李清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冷嗤了一声,反问道:“我不明白,老师啊,您既已看明白了这天下与朝堂的大势,为何还要躲避呢?” 她依然举着那封由刘仁轨一个个字写成的请辞文书,又朝着他走近了两步:“我虽然很庆幸,您在意识到大势有变的时候,不是想着站在我的对立面,而是辞官而走,但这世上种种,从不是说躲避就能躲避得过去的。就像当年阿娘举行票选,问询朝臣到底要不要让沙门致拜君王的时候,最先被解决的,就是那些填写均可的人!我想,老师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刘仁轨当然明白。 他也远比大多数人明白。 李清月继续说了下去:“何况,应民生之诺,知府兵之难,救庶民苍生,定天下太平,每一条我都做到了,甚至在真正大权在握之后,我还能同阿娘一起做到更多的事情。那么你我这份师徒情谊也本该真正善始善终,而不是一份请辞,就这么将其糊弄了过去!” 刘仁轨目光一震。 便听李清月以不容置喙的口吻说道:“我也不会允许老师做个逃兵的。” 下一刻,刘仁轨就看到她伸手,毫不犹豫地将那封本该在随后呈递到李治面前的请辞文书,撕成了碎片。 “……” 李清月松开了手,奏章的硬壳,连带着白纸碎片就这么一并落在了地上。 “我希望老师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看看到底是要做未来的太子太傅,还是要我亲自送老师上路。若是老师回答不上这个问题的话,倒不如像是当年教我第一课的时候,去百姓之间走上一走。” 他只有这两个选择,没有第三条路。 这就是方今的事实。 若非是对着她的老师,她连这些话都不用说。 在最后几个字落定后,她更是毫不犹豫地转身便走。只剩刘仁轨望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一阵语塞。 十多年了—— 她已从当年自临街窗口望出之时还要踮脚的样子,变成了今日这个比他还高的身量。 在她今日这个非要强求一个答案的表现,也分明再不是年少迷茫,而已有了日益分明的君王之心。 那确实是君王风范啊。 一个君王可以没有老师,但绝不能允许一个最了解她的人,都不敢在真正的风浪面前做出抉择。 …… 刘仁轨在书房之中站了良久,直到敲响房门的小厮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才张口,哑着嗓子回道:“什么事?” “镇国安定公主让人送来了一份饭食,说是给您的晚膳。” 刘仁轨沉默了一瞬,回道:“送过来吧。” 这怎么还恐吓完了人之后又打感情牌的呢? 可当刘仁轨打开食盒的时候,他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了,只因放在碗中的东西真是有些眼熟。 “谁在大冬天的吃凉面啊……” 以他这个七十多岁的年纪,也不能这么造作了。 可笑完之后,刘仁轨又忽然在心中有了一点明悟和感慨。 怕是他的手,已无法提笔写下那封请辞的书信了。 …… 于是在几日后,送到李治面前的就只剩了一份辞呈。 “你要致仕?” 李治难以置信地看着面前的这封请辞文书,完全没想到自己会突然收到这样的东西。“你致什么仕! ” 阎立本苦笑,朝着李治深深行了一礼:“陛下,老臣已过七十,实已老迈,不堪再为左相了。何况自臣接任左相以来,说的好听些是驰誉丹青,说的难听一些,便是在朝政要务上全无建树,不过是凭借着资历和无有结党营私之举,才坐到这个位置上的。” “可方今四方边境安宁,理当重视中原民事,当有年轻力盛之人主持要务,老臣怕是办不到了。故而——” “恳请陛下另举贤能,就任此职!” 第262章 李治的脸色不是一般的难看。 阎立本为了请辞而说的理由, 固然是能够说得通,但值此朝堂局势莫测之时,李治最需要的, 莫过于能站在他身边的人。 从身份到履历,阎立本都当然不会倒向天后的那一方——哪怕他曾经和安定有过不少往来,李治也自信能够确认这一点。 正因如此, 他无比放心阎立本坐在左相的位置上,作为朝堂中的一个标杆。 他怎么能接受对方在此时“急流勇退”! 他不该走的! “另举贤能?”李治自嘲一笑。 打从他的身体衰弱下去, 甚至到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