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越冬所种的大多是霜菘、莱菔等物,稍绿一些的韭菜都是只有权贵才能用上的稀罕物,更别说是这波菜。 所以去岁紧跟劝农使安排的民户,大多在今年多领了一大笔钱财,想必今年的规劝农桑之事,听话的要比固步自封的多上不少。 太子殿下的信誉和民望依然稳固,而且…… “会越来越好的。”武清月夹起了面前的最后一筷箸的菜,以笃定的口吻开口。 这既是一句承诺,也是一句展望。 会让民生越来越好的,又何止是种植作物和手段的改变。 当年被安排到江淮一带的殷夫人与祚荣,也同样有好消息能带给她。 不,更准确的说,是带给此地的百姓。 距离当年珠英学士的选拔,同样已有三年的时间。 若以三年的时间丈量脚下土地,也该当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路程。 而对于殷夫人来说,她在这一带修筑的水渠工程,也终于渐渐到了收官之时。 尤其是那几座防止海水倒灌、咸潮为患的堤坝堰塞,更是经由了一次次的测验与加固,最终被正式投入运作。 想来到了今年耕作之时,江南的沿河田地还能再多一份切实的保障。 当年殷颐然在珠英学士的答卷中,将退咸引淡视为江淮水利的必做之事,也的确不曾辜负圣神皇帝对她的器重,将这份出仕之后的答卷上交得无比漂亮。 “不知太子殿下可愿为这几座堤坝命名?”殷令使问道。 武清月没有拒绝的必要,颔首答道:“殷、颜两家都长于书法之道,殷夫人也算其中翘楚,就由我命名,由你题字吧。” 想来此地的百姓也会很乐意看到她的题字。 殷颐然研墨铺纸,便听武清月继续说道:“二十多年前的江淮洪灾,官府赈灾无能,以至百姓揭竿而起,如今我武周树堤建渠,便是再不愿见到此事发生。铜匦与月报,更是希望让世人都有畅抒己见的机会。” 或许这其中的一步步推行还会遇到不少障碍,试图说话的人太多,也会带来一些需要筛选辩误的谎言,但起码,先得去继续尝试,才能知道到底什么是最合适的政令。 “先驱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方有后继盛世,就给这些堤坝一个统称——” 武清月郑重地落下了最后几个字:“叫做永鸣堰吧。” 永鸣。 江水海潮风起浪涌,拍打在那一道道堤坝之上,这永鸣二字,又何尝不是希望这些水利工程能继续沿用下去。 “永鸣堰……” 韦淳默默地将这三个字在口中品味了一番,只觉再没有比这合适的名字。 只是当那份墨笔手书被送去工匠处的时候,她又忽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等等! 太子殿下说什么二十多年前的洪灾,那不是又给前朝唐和帝多安了一条罪名? 不过,反正现在已经是武周了,那也……也没什么关系对吧。 何况,另外的一条消息,也让她暂时无暇去管此事了。 …… 永鸣堰的碑石正在刻写之时,太子殿下便收到了一份连夜自青州送来的疾报。 信上说,新罗大将金庾信病故后,倭国便有蠢蠢欲动之态,如今眼见武周刚刚结束与吐蕃的战事,正值国力恢复之时,突然发兵进攻新罗。 “若我没记错的话,倭国的那位新大君,也才上位没两年?”武清月目光冷冽地望向这封战报。 天智大君办不到的事情,天武大君同样办不到。 更不可能因为同样有个“武”字,便能有在武力征伐上更进一步的表现。 倭国长达二十年的大化改新,固然让他们的国力显著增长,却又何尝看清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 韦淳在旁问道:“殿下要亲自出征吗?” 武清月斩钉截铁地答道:“不必,替我传讯熊津,就说——” “桐柏那边挖出了新的金银矿,但这种东西,谁又会嫌多呢?” 第309章 不过更准确地说, 这可能不该叫做传讯熊津,而是传讯与熊津有飞鸟哨站紧密关联的数个都督府。 除了因前朝某人战败于漠北而被调度前往的庞飞鸢与姚元崇,留守辽东的可用将领还多得很。 安东副大都护, 李谨行。 室韦都督府,沙叱相如。 还有,松漠都督府, 萧素筠。 …… “若是连出征作战一个倭国都需要由我亲自挂帅出征,那我在辽东十年经营, 从步兵骑兵到水师的一步步累积,岂不都是白费了?” 武清月一边将那封军令送出, 一边转头朝着韦淳说道。 “先前由澄心和钦陵领军前往拂菻, 我不是也将战况全权委托到了你们手里,并未多加过问吗?” 这天下的仗是打不完的。 若非吐蕃确实应当由她来做出一个有始有终的收尾,以她武周继承人的身份, 其实并不应该以身犯险。 至于现在的倭国来犯—— 她已用去岁的战事给武周的对外征战开了一个好头,是时候让其他的将领有表现的机会了。 韦淳随即就见, 太子在写完了这份军令之后又在桌前换上了一份私人文书的信笺,快速写完了三封信, 让人分别送了出去。 而后转头便喊来了宗燕客,仿佛不曾收到那份军报一般向她问道:“我们下一处要去巡查的地方还有多远?” 宗燕客愣了一愣,却很快给出了答案:“还有三十里。” 武清月接道:“那便尽快出发吧。” …… 但先后收到了军报和单独来信的萧素筠却不敢有所懈怠。 她认真地将那封单独写给她的信收在了随身的锦囊之中,这才快速下达了调兵的指令。 按照太子殿下在来信中所说,这是她第一次完全舍去了李唐公主的名号, 以武周将领的身份作战, 打出去的旗号也是一个“萧”而非“李”字, 务必谨慎以待。 武清月在和韦淳谈及此事的时候云淡风轻,但并不代表她对于倭国的出兵便毫不重视。 她在信中提醒道, 这位以“天武”为号的倭国大君确实是走的武功路线。 早前,倭国朝堂之上的保守派取得了有利地位,导致前任大君选择另立太子。 这出局势变换,迫使前太子,也就是那位大海人皇子,不得不选择出家避祸。 然而三年前,前任大君过世,又让原本的局面发生了变动。 大海人皇子选择抢先一步发起攻势,迅速发动了“壬申之乱”起义,在内战中取胜,最终坐上了大君的位置。 当他成为这场王权更迭的胜利者后,倭国朝堂上的主战派重新得到重用,但与此同时,前任大君留下的大化改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