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手,连续拧动细纱布,让里面的汁水充分沥出来。 过滤出渣后,把汁水放上火,收汁。 景婳不停搅拌。 汁水熊熊地冒着泡滚动,这个时候就不用盖锅盖了,水分蒸发,留下的就是精华。 锅里的汁逐渐变得粘稠,焦糖色慢慢地显现出来。 熬到这种状态,就可以关火了。 不过,还得继续不搅拌,即可以利用余温继续收汁,也顺便能降降温。 最后用勺子舀起来时,膏体形成拉丝的状态,还挂勺了,这是最完美的。 倒出玻璃瓶里,膏体流动时,质地是粘稠的。 金黄色的膏体宛如琥珀一样晶莹透亮。 景婳一点都不含糊,全程不加一滴水,十斤梨出来的秋梨膏还不到一斤。 她逐个盖上盖子。 因为系统的梨不多了,景婳做的也不多。 在她熬秋梨膏时,医院里,王红带着孩子去完做检查,回来就看到病房里一群人在低声说着什么。 走近一听,才知道是两个老太太在低声吵架。 王红:…… 医院不能喧哗,照这样说,她们又挺遵守规则。 可是,说她们遵守规则,她们又吵架。 “怎么啦?”王红低声问周围看热闹的人。 毕竟是在自己病房里发生的,不能不问。 那人听到王红问,就打开了话匣子. “你说好不好笑?这个走廊尽头的老太太,愣是说我们一起去买梨排挤他们家孩子。” 王红:? 她一脸问号。 也太幼稚了吧? 她记得这个住在走廊尽头的老太太。 她家孙子在这里住得最久。 “我们这些比她孙子后入院的,吃了梨,觉得效果好,就相互交流,只要能让孩子好,咱是什么方法都想试一试。” “可这老太婆,居然说我们在医院里非法推销水果。” 解释的人火气上来了,说话有点大声,被挑起事端的老太太听到了。 那老太太居然还有底气怼回来:“可不是嘛?你们天天搁着说什么吃梨吃梨了,搞得我们家孙子也想去吃。我花这个冤枉钱,还不如多买几斤米。” “我觉得,你们就是吃了回扣,在医院里拉别人卖梨。” “特别是你!” 王红被老太太指着鼻子。 老太太血口喷人,信口胡诌,把周围一群人都气得不行。 王红摇头,她见多了这种耍无赖的老太太。 老太太手腕上穿金戴银,但又很吝啬,舍不得花钱。 怎么说呢?跟他们吵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对方很固执的。觉得她认定的事情不会错。 王红拉着孩子的手,亮出检查单:“不好意思了,我们家孩子吃梨真的吃好了,今天刚做完检查,医生说我们可以出院了。" 王红带着孩子昂起头,骄傲地走到病床边上收拾东西。 她这么一说,一群人的注意力都从吵架上给转移到孩子的病情上。 他们都不搭理那个老太太了,全部都围在王红身边。 “真的吗?” “这么快?” 王红点头:“是啊,就连医生都觉得惊奇,本来她觉得还要再住一个多星期的,但是现在全好了就让我们出院了。我觉得你们也可以去检查一下,说不定呢也好了呢。” “我们家孩子最近这两天真的的很少咳嗽了,要不我也去问问?” “我觉得行,咱们一起去问问。” 挑起事端的老太太懵了。 还真的让他们给吃好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太太没人搭理,她没得吵架只能憋屈跑回病房。 “坚决不去买梨,不去。那肯定是诈钱的。” 然而,事实却打了她的脸。 她虽然不主动去看,但是耳朵却一直能听到同一层病房里的消息。 “哎呀,医生说我的孩子也好转了许多,照这个趋势下去,明天就能出院了。” “恭喜恭喜。” “我们也是。刚才医生说这一层的孩子都好得特别快。” 他们这一层是最多人下去买梨的。 “真的不能不信,可能人家那个梨真的好,再加上这个医院开的药也好。” “咱们待会儿还下不下去买呀?” “下去买呗,吃一点也没有坏处。食疗说不定还能巩固一下效果。” 王红也是这样想的。 就算已经办好出院了,他们也没立即回家,而是在市场附近专门等景婳,想要多买一点梨回去。 如此做的不是她一个人。 今天景婳来到市场。 围上来的面孔,她都已经熟悉了。 “老板,我想要一斤梨,还要三份清炖狮子头,三分冰糖雪梨。”排在第一的客人说道。 “不好意思。每个人只能买一个梨,一份食物,”景婳抱歉,“太多人买了。” “啊?”客人发出疑惑的惊讶。 等她回头看到了排成一排的队伍,又看了看不多的货,也体谅了。 “那你给我来一个梨,一份……”客人艰难做着抉择。 景婳道:“今天还多加了秋梨膏,每瓶一两。” 客人一听:“这个号,我要秋梨膏。” 秋梨膏的疗效应该会更好吧。 “老板,你怎么不去多进点货?”后面几个听到解释的客人询问。 “就是,你多进点,我们就能多买点。” 景婳摇头:“不是我不想进,是找不到这么好的货源了,宁缺勿滥,我也不想让大家买到不好的东西。” 食客们也无法反驳。 人家老板说得有道理,他们也不想买到不好的东西。 王红听到老板的话,连忙打电话。 “老公,今天要限量购买,一个人只能买一个梨,咱们多一个人来买,就能多买一个梨了。” 丈夫听话地去排队了。 这饥饿营销还真饥饿。 但好歹还买到了。 夫妻俩看见迟下来的客人败兴而归,不由庆幸自己来得早。 下午。 宋奶奶提着菜篮子去医院门口的市场蹲守。 她记得儿媳妇说的话,眼神在市场里逡巡,寻找好看的梨。 还没等她看完市场,就看到呼啦啦一群人来到市场,专门在一个地方等着,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翘首以盼。 宋奶奶凭借着多年的买菜经验,凭借人生的直觉,感觉这些人等的肯定是好东西。 她便过去了,很有技巧的问:“你们等了多久呀?” 搭话的也是个老太太。 “我刚来,你也刚来呀。” “是呀,我就盼着呢。” “可不是,”另一个老太太终于说出点实质信息了,“老板卖的梨今天都开始限量了,只能早点下来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