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曾祖父杜依艺,祖父杜审言。】 “谁知道这几个名字?”李世民扬声问道。 太极宫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礼部尚书王珪从容出列,在脑中整理了一下各人关系,道:“臣的内子,是西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十一世孙女,臣的内弟名为杜依艺,曾任监察御史。他们的家系向上追溯,也是杜周之后,可能正是光屏所述之人。” 说到“光屏”时,王珪向房玄龄拱拱手。显然,他刚刚也听到了房玄龄对这个东西的称呼解释。 李世民问王珪:“你的内弟可有子名为杜审言?” 王珪摇头:“他尚未娶妻。” 【杜甫少年时家庭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四处交友、出游,没有生活方面的烦恼和困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李隆基开始陷入昏庸,奸臣当道。杜甫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也渐渐贫困下来。 安史之乱后,战乱流离,杜甫穷困潦倒,在蜀中、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夔州等地漂泊,最终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艘小舟中孤独地病逝。】 毕竟与自己有着姻亲关系,王珪对杜甫的一生看得很仔细。到这里他也不禁感慨:“怪不得这光屏要说他。” 看到旁边有人投来不解的眼神,王珪苦笑道:“这人的命运也和大唐的命运太过同步了一点。” 【在“开元盛世”时,唐朝国力强盛,杜甫也是悠游四方的公子哥儿;在“安史之乱”时,唐朝国力骤减,杜甫也在贫病交加中蹇促。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横跨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而当时的社会也被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写成诗篇。 ——他跌宕的一生与大唐的兴衰息息相关。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键时期,他的诗沉郁顿挫,深切的描述了战乱中的社会和世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时代巨变,表达了他高尚的人格情操,被誉为“诗史”,杜甫也被称为“诗圣”。 这次,就从杜甫那些淋漓尽致地描绘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诗出发,追寻“诗圣”的一生,看看令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痛影响。】 光屏上的画面幻化成一行大字。 【从杜甫的一生看唐朝的由盛转衰】 本来想写明朝,但是找不到切入点……先写安史之乱吧。 第42章 杜甫家世 【公元712年,也就是唐睿宗太极元年的正月初一,杜甫出生了。 同年,唐睿宗李旦禅位太子,李隆基登上了皇位,史称“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 杜甫的父亲名为杜闲,是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的幼子,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而杜甫是杜闲的长子。 杜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酷吏杜周,其十三世祖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截至唐朝为止,甚至再往后几百年,杜预都是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自杜预以降,“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的杜氏家族绵延几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家族底蕴,家族声望极高。 杜甫的母亲姓崔,出自当时盛极一时的清河崔氏,这又是一个名门世家。 当时的李唐皇室贵族常与清河崔氏结成婚姻,自母系向上追溯,杜甫外祖母是唐太宗曾孙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杜甫曾外祖母又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也就是说,杜甫母系有着双重的李唐皇族血脉。 杜甫的身上,流着李唐皇室的血。】 李世民“霍”了一声,暗中心想:这样七拐八拐的关系,也太过曲折了,也值得光屏拿出来说吗? 毕竟王朝传了这么多代,皇族已经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家族,更别提那些外嫁的女子的后代了。 而且……相较于这些世家名门,李唐皇室的声望实在是不够看。要不然怎么会常与清河崔氏通婚往来呢? 李世民隐约间觉得,看似公正冷漠的光凭实际上字里行间也有着自己的偏爱。 比如说相较于唐玄宗,它更偏爱杜甫;比如说相较于名门世家,它更偏爱李唐皇室。 这种事不好为外人所道,他只藏在心里。 【杜甫并不炫耀这一层皇族血脉关系,而是很为杜氏家族、崔氏家族——即自己父母所出身的两大家族而感到自豪。 长大后的杜甫对自己身上的李唐皇室血脉并不多提,只是浅浅平淡的一句“中外贵贱殊,吾亦忝诸孙”。但是他反而写了很多“舅氏多人物”;“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之类的诗,对家族极尽赞美和褒扬,体现了其对家族的深切归属感。】 有些尚且年轻的朝臣悄悄地偷眼看李世民,好像担心他为此而生气。 李世民察觉到那些人的眼风,不由得觉得一阵好笑。 怎么?在你们心里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好伺候的皇帝吗? 没看见那些老而成精的大臣们一点脸色都没变,还是老神在在地看着光屏嘛! 其实,倒不如说,看到光屏上那位杜甫不在意自己的皇族血脉,反而珍惜身上世族的名头,这才让他感觉到一点真实感。 ——光屏这种东西太过超前了,李世民一直对上面播放的东西抱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潜意识上的怀疑。如果杜甫真的歌颂自己身上的皇族血脉,在唐朝真是一种“反传统”的行为,会让他在开心之余反而更加怀疑光屏的真实性。 相反,杜甫这种“重世家而轻皇族”的内心思想,却是唐朝的时风,李世民轻呼一口气,他想,应该可以完全确定了,这光屏里的东西真的就是—— 不远后的未来。 【为什么李白放荡不羁,仗剑任侠?为什么杜甫却总是有着一种名门正统的气质? 杜氏家族的教育给杜甫的一生奠定了基调。 杜氏先祖杜预虽然是因为武功而封爵成为阳侯,但是他的经学声望影响更高于武功。《春秋》、《左传》本来是两本书,而杜预将这两本书综合编为一本,即《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大名鼎鼎的《杜注》正是此书。 由此,杜家对于子弟的教育便蒙上了一层鲜明的儒学印记。中年的杜甫干谒求仕,晚年的杜甫秉公直谏,并非出于对名利的汲汲之心,也有着家庭教育下文人对“致君尧舜”的本心向往。 更别提杜甫对儿子的要求:“应须饱经术”;同样也反映了杜氏家族一脉相传的儒学家教。 杜甫曾写道:“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得到了“初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