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65(1 / 1)

。 “无事,不过是咬破了嘴唇。” 李世民抹去了嘴角的一抹血迹,对着房玄龄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担心。他用舌头抵了抵刚刚咳嗽时不慎咬破的唇,眼中是一片暗沉。 他是能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人;是拥有众多人杰才子的秦王;是正在与五姓七望的世家子弟暗中争斗的当代帝王。 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张公谨……贞观群星熠熠,可以说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才将之撑起。 在不远后的未来,曾参与玄武门事变的武将侯君集多次认为李世民封赏不公,口出怨言,李世民却不对他加以处罚。就算是侯君集已经和人相约,意欲谋反,事泄后李世民仍旧以“两人相证,事未可知”的理由不对他作出处罚,还仍旧把他的画像列入凌烟阁之中。 对于人才,李世民竟能如此“爱之深”。 ——所以他的胸中,氤氲着对李隆基、李林甫君臣的暴怒。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杜甫对此次落第十分痛苦,他悲愤不已的不只是自己不能一展才华,还是因为他心中那位圣明帝王的形象被撕碎了,他从想象中那个清明神圣的朝堂落入了凄凉惨淡的现实。 此后,他在长安四处干谒,但是无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长安的十年人间,杜甫走的分外艰难。 公元748年,杜甫给左丞韦济写了三首诗干谒诗,分别名为《赠韦左丞丈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给亲戚萧郎中作了一首干谒诗,名为《赠比部萧郎中十兄》。 公元749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国后入朝,杜甫作《高都护骢马行》,借马来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同年冬天,他又写了《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同样是表达了自己一展才华的愿望。 公元750年,杜甫给驸马、翰林学士张垍作干谒诗《赠翰林张四学士》。 公元751年,正月晦日,杜甫作《乐游园歌》,从个人身世之慨写到时世之叹;同年,适逢李隆基想要举行三大祭典——祭老子庙(太清宫)、祭李氏家庙(太庙)、祭南郊(天地诸神)。杜甫精心构思,为李隆基献上《三大礼赋》,在朝中引起轰动。 后来的杜甫回忆此时,写下了“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的诗。的确,杜甫纵横四溢的才气令李隆基感到很惊奇,诏令他“参列选序”,待制集贤院。但是可惜的是,无论是因为李林甫因为之前“野无遗贤”的事实而从中作梗,或者因为唐朝守选制度而不得不等待,在这一年,杜甫仍然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官职。 公元752年,杜甫作干谒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鲜于仲通与杨国忠勾结,是杜甫厌恶痛恨的对象,但是杜甫受生活所迫,仍要干谒于他。 公元753年,杜甫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公元754年,杜甫生活长期潦倒,却又不见任用,心中非常焦急,于是这一年中他写下了大量的干谒诗,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赠陈二补阙》等,来祈求一个官位。 杜甫是痛苦的。在他流传千载的干谒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写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好诗!” 王珪不禁高叹一声,击节称快。他抓着身边的同僚,也不看是谁,就说道:“之前就听光屏说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时我心中暗自忖度,不知是什么样的诗作可以出现这种名句……现在看来,这句诗放在这里,简直就是浑然一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又把作诗概括的多么准确啊!” 【少年时的杜甫是多么快活!家境富足,父亲又有权在手,他作的赋料想可以与扬雄这样的人物匹敌,写的诗看起来就如曹子建一般类似。李邕、王翰这样的人物请求与他相识见面,愿意选择和他作邻居……那时候的杜甫自以为才学相当杰出,很快会做大官! 可惜,杜甫的理想横遭冷落。 ……在长安,几乎每年杜甫都有干谒诗现世,而“长安居,大不易”,随着杜甫家境的日渐贫穷和每一封干谒信的了无下文,杜甫越加急躁。终于,他等到了朝廷的官职,回头看去,竟然已经在长安困受整整十年。 而在这十年中,杜甫经历了生计无着、沦为清客附庸、罹患肺病、雨灾米贵不得不借住舅家,过着“日籴太仓五升米,焉知饿死填沟壑”的生活……在这十年的最后一年,杜甫的幼子竟被饿死。 ——公元755年,这一年,杜甫44岁。在本年的十月,他终于盼来了朝廷所授的官职,河西县尉。 “县尉”一官要做的本职工作是:逼役、催赋、判案。杜甫的好友高适曾作诗,说县尉一职是“躬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足可见这个官位压迫劳苦大众,是对于有志之才、有德之人的摧残。 杜甫以肺疾不能远赴蛮荒为由拒受县尉之职。很快又改授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一年的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探视家人。 而就在杜甫探家的时候时,一件事的发生,不仅改变了杜甫的下半生,同样也在一瞬间改变了大唐。 ——安史之乱爆发了。】 最近时运多艰啊,电脑又坏了,连不上网,啧啧啧… 第46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唐初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隋末,连年战争和暴. 政使得中原大地人口锐减,赤地千里,史载有云“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贞观初年远征高昌时,仅仅因为朝廷从河西征调兵粮,竟使得百姓慌忙隐逃,可见社会的衰败。 为了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稳定统治,唐初以来广泛地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国家给没有土地的百姓或流民田地,让他们耕种,税赋上交国家,在一定年限后,部分土地可以归其所有。 李隆基即位前,大唐的人口已经从唐初的二百多万户增长到九百万户,翻了有三倍多。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分配,但是事实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田地却在渐渐减少。 而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