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嘴上却要谦虚:“我就是个乡下妇人,哪有那么厉害。” “不过,这个事情,我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能不能办成,这样,你让我明天问问,最迟明天下午,我就给你一个准话。行不行?”顾大嫂很干脆,一听这话,就让人觉得她很干练。莫名就让人觉得靠谱。 张司九觉得,顾大嫂除了的确是爽快干练的人之外,能这么干脆,可能主要原因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数了。 徐氏一听这话,大喜过望,连声跟顾大嫂道谢。 顾大嫂也是连声说没啥子没啥子,又热情地把她们三个送出了王家大院子,还招呼张司九多过来玩儿——虽然这边离得太远,基本这个事儿就不太可能。 但这么热情,谁能不喜欢呢? 回去的路上,张司九跟徐氏感叹:“怪不得顾大嫂人缘好,那也是有原因的。” 徐氏也连连点头:“那肯定是。我就没那个本事。有时候,你还不得不服气。” 招银也跟着说了几句:“顾大嫂靠这个人缘,坐在家里就能挣钱,的确是厉害人。” 一路回家,杨氏还没睡,听徐氏说了,她也觉得顾大嫂估计是想到找谁了,当下心里大定。 于是,一家人安心的等着第二天顾大嫂的消息。 顾大嫂的确是干净利落,第二天中午刚吃过饭,就过来了。 当时张司九正在看药典,听顾大嫂过来,就去看她怎么说。 顾大嫂没兜圈子,开门见山道:“事情已经办妥了。人找着了。是我家男人的堂兄弟的媳妇,干事很勤快,她娘家嫂子多,找她们来,一天就能给你家的地弄完。你们家地已经灌好了?灌好了,明天就能来弄。” 这可真让人惊喜。 徐氏连声道:“已经灌上了,明天就能弄!” 早点把秧插好了,早点就能放心。 张司九也觉得顾大嫂的确有些本事。 下一刻,顾大嫂就问起了报酬:“不过,钱怎么算?这个时候正是农忙,她们挣点钱也是不容易——” 钱是早就家里定好的,所以顾大嫂一问,徐氏立刻就道:“咱们这个按地算。我们家的地,一共是五亩地,一亩地一百个钱,一共是五百个钱。” 顾大嫂略有些沉吟,好像是对这个价格不太满意。 徐氏也不着急,只让顾大嫂先想想。 张司九看徐氏没有开口,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着急了,开口了,那就输了!所以一定要沉住气! 又过一会儿,顾大嫂终于开了口:“按说这个价格也不低了,但是她们人多,不好分,而且我那弟媳妇肯定也要比别人多拿点,要不,再加五十个钱?” 这次,沉吟的人就换成了徐氏了。 不过,徐氏其实已经心里赞同,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最终,徐氏点点头,爽快道:“行吧,既然是顾大嫂开了口,我肯定不能驳。就这样,五百五十个钱,说定了。我们家的地,一天给弄完?” 她都这么干脆利索,那顾大嫂肯定也不可能再讲别的,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 第391章 心理价位 顾大嫂这次没有讨价还价,胸有成竹的:“一天足够了!你放心,保准给你弄得巴巴适适!要有不好的,你只管找我,我亲自来给你弄!” 她说这话的时候,颇有一种女中豪杰的味道。 徐氏当然满意,口中不要钱的好听话也是一箩筐倒出去:“顾大嫂办事,我就没有不放心的!咱们十里八乡哪个不知道你顾大嫂?这要换成别人,我肯定还得多问几句,可我现在吧,只有安心的!” 最后,热情送了顾大嫂出大门时候,徐氏自然而然的把早就准备好的谢礼钱塞进了顾大嫂手心:“让顾大嫂你费心了,买口水喝,润润喉咙!” 顾大嫂当然不能这么收下,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一番拉锯,最后以徐氏强硬态度收尾:“你要不收,我还怎么好意思用你帮我找的人?以后怎么好意思再麻烦你?” 于是,这一场客套,终于完美落下帷幕。 等徐氏送完了人回来,张司九才悄悄问徐氏:“这么爽快就给涨了钱?会不会不好?” 徐氏摇头:“比我预想的还便宜五十个钱呢。本来咱们商量不是六百?我说个五百,就是给她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想到,顾大嫂倒也不算心黑。咱们那几亩地,至少得六七个人干一整天,插秧可是个体力活,不轻松,这钱,给得值。” 张司九点点头:“那就好。” 不过,没有经历过插秧的张司九,还真是不了解插秧的劳累在哪里。 第二天,张司九听徐氏的,没去医馆,而是留在家里烧开水——虽然不给人管饭,但是水总还是要管够的,不然传出去,张家成了什么抠搜小气人家? 而且,不仅是开水,徐氏还特地掏出了一包红糖来,让张司九弄红糖水。 一大早,刚吃过早饭,太阳都没升上天,刚露出个红脸蛋,顾大嫂就带着人亲自过来了。 而且一看那架势,就知道顾大嫂也是在干活的队伍里——大家都穿的旧衣,而且是穿的裤子,袖子也紧的。头发更是用帕子包起来,一点不露在外头。同时,她们还人手一个竹叶和竹条编的大帽子,几乎能将整个人都笼罩住。 张司九猜测,只怕这个队伍就是顾大嫂找的,不过为了赚个中间人的好处,顾大嫂才说是堂弟妹牵头找的人。 不过,这点小心思并不惹人反感,反正不管咋样,只要活干得好,那就一切都好。 徐氏此时并不在家,出门做生意去了,杨氏领着大家去的地里,张司九背着水罐子,也跟着去了。 此时的地,已经都变成了小水塘似的,牛仔细耕过之后,又用水引灌,泡,人一遍遍的用细耙犁掏去杂质草根,修平整,才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稀泥巴上盖着一层水,适合水稻生长的样子。 就连田埂上,都用泥巴仔细糊过,显得异常的光洁整齐——这上面,等秧苗都弄好了,是要种黄豆的。 在农人眼里,田埂不只是用来分割田地,让人行走,那也是一块块可以利用的地啊!冬天种萝卜,人能吃还能喂家畜,夏天种豆子,人能吃,也能喂家畜!多好! 别看那一条条的田埂不太宽的样子,可两边各自种上作物,一样供人行走!半点不影响! 顾大嫂她们干活儿也十分利索,确定了地方之后,就先去秧母田里拔秧苗,然后用扁担和挑子,一挑挑的分送去要种的田地里。 而且,她们还做好了分工——谁和谁负责哪一块田地,谁负责拔秧母田的苗,谁负责运输…… 那叫一个有条不紊。 张司九看得叹为观止,只觉得学到了很多:种地干农活,也是一门学问啊! 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