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晚,孟笙笙到店里的时候,店里也没吃饭的人,而且墙上贴的字让孟笙笙目瞪口呆,因为上面写着“文明用餐,禁止打骂客人”。 孟笙笙把自己背的小背篓放到了饭店角落,心想:这时候的工人是真牛气,难怪说这是铁饭碗,不,这应该算是金饭碗了。 她上辈子要是能够和SB甲方对骂甚至打人,她都不知道自己能活的多快乐,那是做梦都能笑醒的程度。 旁边的女服务员被提醒之后回头看着进来的女孩,身材干瘦干瘦的,穿的衣服也有着不少补丁,不耐烦的说道,“吃什么?赶紧的。” 这时候的工人就没有开除一说,有了工作就要干一辈子,加上墙上那字,她也就没和这女人计较,即使她现在想投诉也没地方说理去。 便说道,“牛肉面,还要两个肉包子。” “没牛肉。” “那就有啥上啥吧,有肉就行。” 后厨的师傅这时候没事,正在门口听对面的收音机,里面正在解说着打仗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在路上坐着听。 师傅离得不远,也听到了孟笙笙的要求,想了想后厨的存货,“还有一小块猪肉,可以做猪肉面。” 女服务员不耐烦这么磨叽,“一块九,二两肉票。” 孟笙笙把兜里的钱票找了出来,递给了对方,女服务员把东西收进了抽屉里,接着继续和旁边的另外一个服务员大声聊着八卦。 孟笙笙等面条的时候无聊,便找了个离两人坐的地方不远的桌子坐了下来,这里能清楚的听到两人的交谈。 “小梅,你那相亲对象怎么样?” “别提了,我妈不同意。” “为什么啊?” “我悄悄和你说,我妈打听到了些事,那男人今年都二十了,还和他妈睡一张床,这算怎么回事?我要是嫁过去了,难道两口子中间还要睡一个妈?我妈就说了,这种男人不能要,立不起来,什么都要听他妈的,我嫁过去也当不了家,没准还得天天和那老婆子吵架,我图什么啊。” 那叫小梅的女人悄悄说,但是声音根本就不小,至少和她们隔了一张桌子的孟笙笙听的清清楚楚。 “真的?谁给你说的媒?是住在胡同口的那个媒人?谢媒钱都别给了,这不是坑人嘛。” “也不能这么说,没准媒人也不知道呢。” 小梅可不傻,她已经十八了,这时候是正要求着媒人的时候,县里的几个媒人怎么说都相互认识,要是得罪了一个,保不齐其他的媒人也不想帮她牵线搭桥找对象了,到时候她哭都没地方哭去。 “你呢?你最近不也要找对象吗?怎么样了,和那姓刘的有没有结果?对方有没有消息?” “别提了,他说我家要的彩礼太高,我妈在卖女儿,我一生气才几天没和他联系,他已经和屠宰场里的那个杨屠户家的女儿定亲了。” “那个杨胖子?你长的这么漂亮他不要,要那个丑八怪?这男人眼神不好,别急,这个没成还有很多人排着队要求着和我们相亲呢,咱们的运气还在后面。” 两人相互安慰着对方,还时不时贬低那杨屠户的女儿几句,不过两人心里都清楚,杨屠户家确实比她们两人条件好,毕竟在这个大部分人还吃不饱的时候,这一家人能把自己喂胖,这就能看出对方家里条件不俗了。 孟笙笙听的正高兴,后厨的师傅已经把面条和包子端出来了。 和现代的面条不同,这时候的面条确实更加货真价实。 猪肉事先被卤过,闻起来味道更好,肉片也铺的层层叠叠,猪肉下面的面条也是人工擀出来的,满满一大碗,旁边的包子也很大,就是不知道里面的馅多不多。 孟笙笙搅和搅和了面前的面条,白色的雾气漂了上来,一同飘上来的还有淡淡的香气,孟笙笙闻到这香味就开始吞咽口水,觉得肚子更饿了,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 原主的身体正在发育期,可能是以前吃的不多的关系,现在她吃的也不多,胃没那么大,不过饿得却很快,这一大碗面条她当然吃不完。 不过她对此早有准备,她的背篓里就有铝饭盒,吃不完的还能打包带走。 旁边两人在孟笙笙吃面条的时候还在说着话。 小梅叹了口气,说道,“咱们怎么找的男人都不靠谱。” “其实我根本就看不上那男人,塌鼻子鞋拔子脸,长的还矮,我就怕和那男人成了,我以后的儿子也长成那副鬼样子,怕是媳妇儿都娶不到,而且我妈说了,这几天县里那零食厂副主任家在找儿媳妇呢。” 小梅兴奋了不少,说话的声音都大了,“真的?” “我妈听我舅舅说的,我舅舅可是零食厂工人,说的肯定是真的。” “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那男人不年轻了吧,不是二婚吗……” “这算什么啊,好像也比我大了个七八岁,长的还一表人才,家里条件也好,这不比那鞋拔子脸强多了。” “但是陈副主任家好像想找个乡下的媳妇儿,咱们这种有工作的对方可没考虑。” “傻不傻啊,咱们条件这么好,对方怎么可能看不上,我估计这都是谣传,不过,我得和媒婆打听打听去。” 听到这里,孟笙笙知道这两位大概是以后要和女主掰头的恶毒炮灰了,不过这和她有什么关系呢?她只是一个被迫下乡的可怜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未成年罢了。 吃饱喝足,心满意足的擦了擦嘴,把包子和剩下的面条打包带走了。 第05章 第5章 在几年前,南河县还没有邮电所,毕竟这里实在是人少县城又穷,在十几年前的灾荒年里,还饿死了不少人。 在县里还没邮电所的时候,要是有人家有个婚丧嫁娶的急事要发电报,都得去隔壁县的邮电局去发,不过近几年,南河县因为厂子多,人也多了,倒是发展起来了,县里也有了邮电所,还不止一所,据说县城扩建规划的时候,邮电所就建了三四所。 如果没有这个邮电所,要是孟笙笙想要寄信,得等不知道哪天来给村里送信的邮递员或者走上个一整天去隔壁县寄信,来来回回不止需要介绍信,还得住招待所,非常麻烦。 孟笙笙询问到了最近的一家邮电所,把写好的报平安信寄了出去,顺便进去邮局看看邮票,刚刚那张是她最后一张邮票,她身上已经没有邮票了,下次寄信用得着。 邮局里面和乡下确实不一样,里面打扫的干干净净,墙上有着印刷的伟人语录,看到人进来也是爱理不理的模样,低头用钢笔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孟笙笙已经明白这时候工人的牛气了,她也不生气,对着穿着墨绿色工作人员衣服的男人说道,“同志你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