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我爸爸是朱棣! > 分卷阅读8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83(1 / 1)

欠 下的事儿加倍补回来就行。 看,他老朱是不是很够意思。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除非是家中有特殊情况,否则,只要不是病得爬不起来,他们都要去上朝,朝会结束,蹲也要在自个所属的衙门蹲着。 在同僚的帮助下,哪怕没精力处理公务,躺在那蹲在那,也能把这一天应付过去。 而每日的朝会,官员们需要天还没亮就要到宫城脚下集合,再鱼贯而入,一起来到金銮殿听政议政。 平日里没啥大事的时候,朝会就比较简单,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老朱其实也是觉得这个仪式不能少,但没啥大事,瞎站着说废话,那又很浪费时间。 于是朝会就是,老朱有事说事,说完再问大臣们有没有事,真有事他就听,废话他都懒得听。 朝会结束,大家就各回各衙门办事。 这一办公就是一整天,中间除了吃饭、被朱元璋传召、或是跑一趟外务(顺便透个气),基本上是没啥休息时间的。 脑力体力的消耗自然不必说。 按理来说,下面人工作这么努力,你老朱也要表示表示吧,这午餐供应要好一点吧,两顿茶点应该有吧。 但是,他朱元璋是谁? 官员俸禄都精打细算的人。 各官员办公衙门自然是有午饭供应的,但品质嘛,只能说不难吃,顶饱,每日两菜一汤,白饭或窝窝头随你吃多少。 朱元璋觉得自己是真够意思了,他大明百姓还有很多吃不起饭的呢。这些当官的能吃饱,吃撑都行,还有什么可挑的。 至于茶点。 要是老朱听见了,怕是要让你去流放常去的偏僻地区尝一尝当地特色茶点。 天还没亮就要离府上朝,官员们只来得及在家里简单填一点肚子,朝会结束,大家能不饿嘛。 一开始大家还忍着,只能大口灌茶水,坚持到放午饭,下午饿了,继续灌茶水,坚持到下衙。 朱元璋倒是说白米饭、窝窝头随你吃,可大家还真把自己撑死啊。文官们饭量小一点,到了下午就又饿了。武将倒是饭量大,可他们消化也快啊,到了那个点也饿了。 后来,不知是谁起的头,从家里带小食盒过来,装些冷了也软口的茶点,下了朝会和下午饿了,就拿出来吃一点。 各衙门带小食盒,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也是他默许,大家才逐渐开始习惯从家里带吃的。 文武百官就又一次亲身体会了一下,姓朱的是真抠啊。 朱元璋抠吗? 他觉得自己那不叫抠。 都是这些官员太矫情,谁还没饿着肚子干点活了,一日三餐都有得吃,比贫苦百姓不知幸福多少倍了。 朱元璋就私下跟马皇后吐槽,富贵人富贵病。 总之,想吃茶点你自家带,他老朱就供午饭! 后面也不知是不是官员们带小食风气太‘猖狂’了点,朱元璋的午饭供应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以前还有两菜一汤,汤菜还是热乎的,后面就变成一菜一汤,送过来差不多就凉了,最后居然变成一个菜,只有主食还是随你吃。 可那菜..... 文武官员都气鼓鼓。 你朱元璋是不是太过分了,狗食都比这好看啊。 于是大家一起抗议,你朱元璋不能这么不体恤下属吧(抠门),这待遇不说变好,怎么还越来越差了呢。 朱元璋就把骂‘狗食不如’的官员充军了,然后大手一挥,唯一的一顿午饭供应也取消了,想吃啥好的,你自己想法子。 家里带也行,出钱让人做了送来也可,反正他老朱不负责了。 文武百官:“......”淦! 于是,发展到现在,各衙门办公的官员们,有条件的就从家里带,要么到点了,家里派仆人送饭到宫门口,宫人帮忙拿到各部衙门。 没条件的,就去距离宫城不远的庆祥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做生意的,街面上还有很多卖小食的摊贩,价格还算实惠,至少比起酒楼来说,这也是家产不丰,囊中羞涩的官员比较好的选择。 家里带饭的话,夏天容易嗖,冬天容易冷。 所以,官员们要么是家里送,要么就在小街边摊将就将就。 刘松就属于家产不丰,囊中又很羞涩的‘穷’官。 他家道中落,父辈就没啥资产积累了,好歹家中还有书可读,熬过元末战乱,大明朝建立,他被举荐出仕,运气好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刘伯温看中,成了一名小御史,也算有点御史天赋吧,这就一路干到了如今的四品御史官职。 官是升了,俸禄也随着官职涨了,可刘松这家境吧还越发清贫了。 这除了刘松本人性情固执、孤傲,不和官员同僚人情往来,自然也没有私下收点‘贺礼’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给官员开的俸禄是真不多,但养活一家几口人是没问题的,就是养活,养不富贵。 而朱元璋也不信,他手下的官真就靠着这点俸禄过活。 那些家族底蕴深厚,家产丰富的,还有和地方豪强地主沾亲带故的,总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贫苦出身,除了跟着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们,那还真没几个。 但跟着他打仗的老哥们,他也论功行赏了,再不济也是个小地主了,后面他们还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 而朱元璋建国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国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将。 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励读书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当官的可以减免一定数量的徭役赋税。 洪武三年,朱元璋看科举选出的人质量实在太差,就是他缺人缺得眼干舌燥了,都勉强不了自己用一用那种差。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取消科举选人,让各地举荐才德品干好的实干人才,朝廷筛选,然后分配官职。 另外朱元璋还建立国子学,让各地举荐优秀的读书人,放在国子学培养,而国子学也算是朱元璋用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今大明各处上任的官吏也有一些是从国子学出来的人了,可大明的官员,更多的还是那些在元朝也当过官,或是混得不错的地主豪强家族出身的人。 这些家族,经历过元朝,也熬过了战乱,依然盘踞在大明朝的大小地域。 所以官员们跟他朱元璋哭穷,哭待遇不好,朱元璋没一巴掌拍死他们,都觉得自己很仁慈了。 当然,像刘松这样出身清贫的官吏也有。 但朱元璋给的俸禄够养活一家人了,前提是……如果不养什么家仆,不养太多妾室,不和官场同僚人情往来,也不追求好一点的生活品质的话。 可这.....真没几个官吏能做到。 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