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抚过这些信件,每一封都承载着不同的回忆。 翻到其中连着的几封时,柳琦轻叹口气:“他在信中曾提及数次,若他不能平安归来,让我再寻良缘,千万不要为他蹉跎半生。” 战事激烈,两军交战数月之久。边关时有消息传来,只言片语落进她耳中,常让她悬心不已。 家中也时时担忧,母亲有时看着她,几度欲言又止。 柳琦说到伤感之处,声音不自觉有些酸涩。 那几年的等待与煎熬,无人能够感同身受。 “好在最后平宁关之战大胜。”韫棠宽慰道,“你与他也修得了圆满。” 柳琦抬眸:“我也不知道怎的,就是认定了他。” “人与人的缘分大抵如此。”韫棠转开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婚期可定下了?” “就定在九月初五。八月底还是太过匆忙,九月初正好是吉日。母亲说那个时候天气也更舒爽些。” 她与凌骁之事,从未有机会能与旁人诉说。今日见到韫棠,反而开了话匣子。 “柳夫人考虑得很是周全。” 柳琦拆开其中一封信:“他有一月还给我寄了一首诗来。” 韫棠凑过去瞧,虽说这首诗平仄不通,遣词更是牵强附会,有两句还是强行凑了七字,但字里行间,作诗者诚挚的思念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他肚子里就没什么墨水,除了兵书外都不上心的。也不知道为何就突发奇想,寄了这首一看就出自他的诗来。” “何谓不堪卒读,我算是见识到了。” 两个女孩儿一同笑起来,一片静好。 “小姐,夫人遣人传话,请您差不多时辰去宴厅。” “好,知道了。” 柳琦细心地将信件一一收好,归置回原位。 她转动书角砚台,暗格重新隐下。 信件无一不精心保存,看得出柳琦很是爱护。 韫棠心底有些失落。在边关数载,裴晗……从未给她写过书信。 -------------------- 第38章 拒婚 二人挽着手出了莹昕苑,一路穿过回廊,到前厅时方各自分开。 今日柳太夫人寿宴,柳府按着规制摆下整整二十八席,显示出晚辈孝道。 韫棠在侍女引路下寻到自家席位,安氏此次是带了姜婉棠与姜清棠两个女儿前来。四妹与五妹年岁尚小,故而一齐留在了家中。 安氏身侧空出一个位置,正是留给韫棠的。 “母亲。” 韫棠入座,安氏寻个话头道:“去拜见过太夫人了?” “是。” “也好,太夫人是个有福之人,这是晚辈应尽的礼数。” 姜婉棠与韫棠问安后垂眸,家中姐妹几个,她与长姐年岁最相近。 母亲自小就提点她,她与长姐是不同的,不要想着与长姐攀比。长姐乃原配嫡出,外祖一门在京中很有名望。哪怕后来母亲被扶正,她有了嫡女的名分,也始终觉得自己比长姐差上许多。就如同赴宴,长姐处处受主人家礼遇,而她却没有给太夫人拜寿的资格。 长姐报考女官时,她也曾经动了心思。 她将此想法告诉母亲,母亲却摇头反对:“我着人打听过,考女官甚是艰难。你长姐是有这个底气,消磨几年考不上也无妨。她外祖母又是曾经的尚宫,能帮她不少。可你不一样啊,你若是虚耗几年在这上头才吃亏。有这个工夫,不如练好琴艺,跟着我学学管家之事,将来嫁人后更受益。” 她向来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闻言没有再坚持。 女官之时被她渐渐忘在脑后,只是一年后,长姐顺利中选的消息传来时,她还是不免有些酸涩和羡艳。 “你长姐将来是要做王妃的,做了女官本事就更大了。你素日里多多和她亲近亲近。” 她唯唯应是,并不是长姐不好相与,只是她每每对着长姐时,总有些落差。 无论走到哪里,长姐都是最耀眼的姜家大小姐,又凭自己本事考上了女官。 就算长姐失了未来睿王妃的身份,凭着宫中六品女官的位份,依旧是让人仰视的。 她一直在长姐的光环下,唯一能靠自己争取的女官之位,也在犹豫中断送了。 母亲说,眼下于她而言最要紧的是许个好人家,必得好生留意才是。 今日母亲带她来的用意也是如此。 可她看三妹都在专心致志预备女官笔考,有自己的出路,反倒是她这个二小姐不知何去何从了。 等候开宴的时分,尚宫大人奉太后娘娘懿旨送了宫中的赐礼来。 柳家阖府谢恩,将寿礼供在了寿桌上最显眼之处。 至此,寿宴的欢庆气氛达到顶点。 尚宫大人作为宫中使者,亦受邀入席,备受礼遇。 …… 席散后,安氏带着几个女儿向主人家告了辞。 在柳府外的马车前,安氏看向韫棠道:“你可同我们一道归家?” 韫棠摇摇头,她只告了半日假,回府多有不便。 “母亲带妹妹们先行,我直接回宫中。 ” 安氏点点头,明日景王世子来府上做客,存的是相看亲事的心思。韫棠不在亦好,正好避一避嫌。 她没有对韫棠多提家中事,叮嘱韫棠几句照料好自己,登上了回府的马车。 “尚宫大人。” 宫门口,韫棠与崔尚宫打过照面。今日她们虽同在柳府,但她着的是常服,比不得崔尚宫是为公事而来,故而未多交谈。 眼下既在宫中相遇,二人顺路总不好视而不见,便一起回尚官六局。 尚宫局在六局中位序第一,崔尚宫年资最久,是当之无愧的六位尚官之首。她对其余五位尚官的态度颇为微妙,对谁都像是亲近又不亲近。韫棠初升任尚仪时,为此与外祖母还深谈过。外祖母言,崔尚宫要平衡六局势力。既不能让某一局过于显眼挡了尚宫的风头,也不能过于无用拖累整个尚官局。最好的,就是尚宫局列第一,其余五局齐头并进。 一般而言,六局之间位序不会轻易改变。也是因为如此,尚宫局中女官的竞争往往是最激烈的,能升上尚宫者可谓少之又少。 昔年外祖母任尚宫时,得太皇太后器重,是带尚官六局向外扩,分来不少权力。彤史局就是在那时划入尚官局中。崔尚宫则更看重内部平衡,偏于守成。韫棠虽不喜崔尚宫的制衡之术,但她依从祖母所言,既选择入宫为女官,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则。前朝波谲云诡,大臣间明争暗斗各自站队,比之后宫要复杂许多。说实话,为官之道在哪里都一样,不能免俗。 “尚仪局的事务忙得如何了?” 崔尚宫问起,韫棠答道:“司赞与司宾二司在核查实际前来的宾客名录,还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