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应下。 翌日,打听到李邵行踪的刘迅寻上了将军坊。 这是京里斗鸡斗蛐蛐的地方。 大冬天的,蛐蛐显然出不了场,一只只雄鸡倒是精神奕奕。 出入的多是富家子弟,也就是刘靖口中“纨绔混杂之处”。 刘迅还是头一次来。 若不是寻太子,他恐怕也没有见世面的机会。 李邵兴致很好,定了个雅间,不用人挤人,居高临下看底下鸡飞毛飞的热闹。 除了一内侍亲随跟着端茶倒水,还有几个侍卫穿着朴素的常服,守在门外。 刘迅过去打了声招呼。 “刘公子,”侍卫笑着道,“这么巧?要不要通报一声?” 刘迅忙道:“不用不用,我对斗鸡一窍不通,进去也说不上几句话,搅了殿下兴致。” 侍卫奇道:“那您……” “想与殿下多往来,我那点儿兴趣不足够,”刘迅把讨好之意明明白白摆出来,“听说殿下对斗鸡感兴趣,我就想着来转转、也学一学,往后能说出些皮毛来。谁让我只会听个戏呢,殿下看着就不爱听戏。” 侍卫哈哈一笑:“刘公子不止听戏,还有美人作陪听戏。” 照刘靖安排好的说辞,刘迅正准备之后把“玥娘”引出来,没想到那侍卫先提起来了。 刘迅心中一喜,顺水行舟,话题就往下带:“哎呀真是不好意思,那天不知道殿下回来,才会叫她……不瞒两位,当时坐在那儿,我身边跟着一个,殿下身边空空的,我真是如坐针毡、如坐针毡。” 侍卫们又是一笑。 别管什么公子还是侍卫,在殿下面前都是仆。 都是当仆人的,倒也能够体会刘迅。 这么一想,不由地,又亲切了几分。 有人直言道:“刘公子福气好,身边跟着个乖巧的,样子也不错。” “惭愧惭愧,”刘迅又道,“说起样子来,前回家母去那法安寺小住了几天,我去接她回来,迎面遇着一姑娘。 乍一眼我都看差了,以为是我那外室,又看了好几眼,才晓得是我弄错了。 问了家母,听说那姑娘亦是个虔诚的,时常来寺里进香。 还好我没有胡乱招呼她,要不然真是出大丑了!” 刘迅一面说,一面擦了擦额头薄汗。 父亲让他点到为止。 他也认为,点到这儿就必须止住了。 再多说一句,都容易引火烧身。 可是,点是点了,这两人到底能不能领会? 按说太子殿下身边鞍前马后的人,不至于听不懂吧? 刘迅犹犹豫豫着,听那两人乐呵大笑。 “真有这么像?” “还好刘公子分清楚了,要不然就……” “就还得进衙门!” “刘公子,李逵李鬼的,怎么老在你这儿出事呢?” 刘迅脑门上青筋直跳。 这么嘲笑他? 两个侍卫,配吗? 刘迅心里火气翻滚。 忍,得忍着! 眼下还需要用着他们,等以后他刘迅能在太子殿下跟前说些有分量的话了,再来收拾着两个喽啰! 雅间里,李邵听见了外头笑声,让那内侍来问了。 刘迅便进到里头,与李邵行礼。 小坐了会儿,虚心好学着,听李邵说了不少斗鸡里的门道,这才离开。 李邵一拍脑袋,又问侍卫:“先前笑什么?” 侍卫一五一十说了。 “有那么像吗?”李邵问道。 “那刘公子是说……”那侍卫话一出口,见殿下垂着眼、一副若有所思地模样,心念一动。 他转头看向另一人。 另一人也看着他,眼神一通官司。 两人皆是心领神会。 立功的机会来了。 第230章 遭了歹人(求月票) 正月初八。 嬷嬷们把礼物都搬上马车。 陈氏的脸上,笑容依旧,却也有几分疲惫。 年节里事情多,饶是好精力如她,都有些吃不消。 挽着林云嫣的手,陈氏道:“还是云嫣贴心,愿意陪我走亲戚。不似云芳,平日里猴儿一样,过年就躲了,让她出门都不愿意。” 林云嫣莞尔。 林云芳那点小心思,谁都知道。 大过年的,打马吊也不好意思独赢,完全不尽兴。 偏还要应付这家婆婆那家婶婶,问她一堆。 “云芳又大一年了、家里有合适的人选了吗?” “我娘家表姐他外甥如何如何、要不要牵个线?” 云芳不跑才怪呢。 林云嫣今儿会去,也是因为要去的是晋家。 “我答应了宁宁去陪她玩,不能食言。”林云嫣道。 正准备着,陈桂来了。 陈桂是来替徐简捎消息的。 “玄肃前天跟到将军坊,那刘迅突然来了,先在外头与两侍卫说了许久,后又进了雅间里。” “当时太嘈杂了,玄肃又不能跟得太近,没弄清楚那厢到底说了什么。” 话都是原话,其中含着什么内情,陈桂并不清楚。 甚至,他也不知道辅国公做什么让要自己的亲随跟踪太子。 万一被抓个现行,御书房里能交代得了吗? 只是,陈桂行事自有准则。 少问多做。 该他知道的,辅国公也好、郡主也罢,根本不会瞒着他,有任何好处也不会忘了他。 不该他知道的,那就别胡乱打听。 林云嫣听完,微微颔首。 太子沉迷斗鸡,刘迅与太子接触,这些都是他们一早就知道的。 又没有新鲜进展,若搁往常,徐简不会让陈桂报。 想来,也是徐简知道她今日要去晋家。 晋舒与玥娘之间到底是怎么串联起来的,他们还无从得知,所以必须时时小心着。 那厢,马车都已经准备好了。 陈氏招呼林云嫣道:“我先上车了。” 林云嫣应了声,与陈桂交代两句,也登上了马车。 车子出府,一路直到晋家。 林琅抱着晋宁在等着她们。 林云嫣才下车来,晋宁就伸着手喊“抱”。 把孩子接过来,你亲我一下,我又亲你一下,林云嫣笑得眼睛弯弯:“肯定是宁宁不怕冷,不肯在屋里等着。” 一旁,晋家大太太抚掌大笑:“郡主说得一点不错。” 宁宁得意洋洋:“不怕冷!不怕!” 一行人往晋家老祖宗屋里去。 这位老祖宗快八十了。 精神依旧不错,说话声音也大,就是耳朵不太好,记性也不太好,前一刻清楚下一刻浑。 “这是郡主吧?都长成大姑娘了,”她乐呵呵着,“说亲了没有呀?” 晋家大太太凑过去,在她耳边抬声提醒:“去年说亲了,说给了辅国公,您忘啦?” “辅国公?”老祖宗想了想,“辅国公好啊,俊!” 屋里的婆子丫鬟们纷纷笑了起来。 “您听听,旁的没记住,就记着俊了。” “我们老祖宗那是尽挑要紧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