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13(1 / 1)

观察一下宋问声的样子,觉得还好,至少不算承受不住挫折的模样,他们的心也就放下了一点。 一直以来,他们都很害怕,宋问声有时候走得太过于顺风顺水了,在面对像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现在看看,宋问声的抗压能力也不算是特别差。 …… 兜兜转转,又到了新一个学期的开学季。 三月份,宋问声终于收到了来自于《Science》的录用文章通知,还有版权协议签订。 在这一瞬间,宋问声这些天来积攒的小小郁气终于一散而尽。 二月的时候,上面部门就雷厉风行的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四张图里,宋问声的为真,其余三幅全是抄袭,甚至于以往也有不少文章抄用这幅图,这说明什么?实验数据是伪造的。 那些大学也开始一个接着一个的处罚这些科研团队。 只是2月份一个知名艺人吃面粉还有偷税漏税的事情,引起了娱乐圈的大地震,大家纷纷开始自查。 这才把科研团队这些事情给压了下去。 但是宋问声对于那时候只除了照片,没有别的证据可以证明自己的文章不是抄袭的,有些耿耿于怀。 下一期文章一刊登,他就让许岱发了个消息在微博上,并且晒出了自己的文章。 《关于不对称催化选择性的研究》 满篇都是专业术语,其中还有很多理论计算,不说非专业人士,就连专业人士看起来都很困难。 数据成果分析看得困难,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看图啊。 而且才看题目和摘要,就知道是和那几篇文章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关于抄袭的谣言不攻自破。 而且那几篇论文给这篇论文提鞋都不够。 在立意上就彻底输了。 看题目可能有些茫然,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对不对称合成当中的规律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了一篇不得了的东西。 这可不是二十年前前人发现的不对称催化理论,而是比之内容更多,更完善的选择性的研究。 当然也不只是局限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对于别的领域的化学合成也是适用的。 在专业人士对这篇文章反复进行品读之后,他们才发现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 这可不是那三篇论文可以比得上的。 有一些科研人更是大着胆子说,这可是诺奖级别的研究。 但是大家也没有过多关注他们说的话。 这件事情的热度也慢慢的下去了。 宋问声算是解开了一个心结吧。 三月份,尚格和梁福生他们终于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得到了宋问声的称赞的。 在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宋问声建议他们去数学中心,跟一个小课题,学学人家的研究经验。 其实也就是他和谢冠、老钟一商量,就把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组,看看谁有兴趣来带一带。 这些研究员们,平常除了课题就是课题,很久没有新鲜的事情讨论了,除非每年的时候又有新人进来。 现在老板的学生也算是新人吧? 有新人来,让他们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冒了出来。 几个完成课题已久,没有思路开新课题的研究员踊跃报名。 王北西拔得头筹。 他来到数学中心也有段时间了,刚开始安静,不爱讲话,但是在数学中心众人的带领下,他也渐渐变得没那么阴沉,而是渐渐开朗起来。 这回带新人,他更加愿意称之为锻炼,锻炼自己的口才和领导能力。 他认为迟早有一天,他也会走上讲台,像宋问声那样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的。 王北西站出来,让宋问声有点意外,不过王北西的个人能力很出众,宋问声也不用过多担心。 这个学期有宋问声的排课,他依旧选择了上选修课,上必修课,战线拖得太长,而且还要管每科成绩,有点麻烦,他都忘记不了上一回他上课的时候,看那些学生成绩的痛苦。 想当年……他好像也是这样。 提到这个,他还是要感谢感谢系统的存在,如果没有系统的降临,他就没有办法见识到这么多东西了。 只是他也不能回报系统什么,要是系统是个人,他还能感谢一下,可惜系统连说话也不会,宋问声只能写一封感谢信通过邮箱发给主系统了。 可能主系统在线,马上就回复了。 “主系统喜欢知恩图报的人,赠予你【锂-空气电池】技术。” 宋问声没想到还有这种意外之喜,顿时喜笑颜开的接收了这门技术。 他想,要是每个月都感谢一下主系统,可不可行? 结果他就瞄到了主系统回复下面那一行蚂蚁大小的字「感谢仅首次有效」,他顿时就打消了那个念头。 与此同时,他还把完成这次不对称催化选择性的理论研究的任务奖励,加上这么多天来的积累给分配好了。 于是他的个人面板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姓名:宋问声; 评价:学霸; 数学:六级(30000/50000); 化学:五级(5000/30000); 物理:四级(5639/10000); 生物:四级(46/10000); 英语:四级(72/10000); …… 注:七级为满级; 技能:稍纵即逝的灵感(被动技)、第六感(被动技); 仓库:潜力药水?1; 基础点数:0; 眼看着数学的进度条到了3/5的位置,他也不由得兴奋和好奇起来,到底升级升到七级会是什么样子的情况。 现在关键的是自己新得到的锂空电池技术。 早在上个世界七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锂空电池,但是锂空电池一直都没有在市面上出现,因为它的使用条件过于苛刻。 要在纯氧的条件下使用,装载锂空电池往往还要装载一个储氧设备,这就导致车辆会增加重量,更不用说手机了。 所以现在的锂空电池基本上都是实验室级别,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市场使用级别。 为了电池这件事情,他去借了研究电池的教授的实验室,潜心研究了一段时间。 系统给出的研发资料已经很详尽了,一些坑他是可以完全跳过的,很快他就可以重现资料里的实验,做出了五个样品来。 这五个样品他都测试过,即使是性能最差的那个,也比现在市面上的锂电池的储能多五倍。 他有些意外,第一次在实验室弄出来的粗陋产品都有这么好的性能,那要是在专门的生产条件,经过严格的管控之后,生产出来的电池性能会不会更加好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