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网站发表。这里也分为该笔名在签约期限不能到其他书社发表自然人在签约期限内不能到其他网站发表,两者区别是一个签的是笔名,你换个别的笔名书社管不着你;另一个是哪怕你换笔名也不可以到别的书社发表,一旦发表且被发现了,就是违约。 许婉妍带来的这份合同,签的是人不是笔名,期限是两年。 两年内,郁格桑只能在三花书社发表小说文章,同时,当她日报发表文章超15篇或者周报超5篇,三花书社承诺会在期限内提供一次半月刊长篇连载机会(哪怕该长篇达不到正常过稿水平也可以,只是连载反响不好会砍而已)。 若郁格桑真的只是个毫无经验的新人作者,拿到这份合同就该欣喜若狂了。 偏生,她不是。 “许编辑,多谢你的好意,不过暂且不用了。” 郁格桑拒绝的话一出,许婉妍笑容一滞,似是没想到她会拒绝,平心而论,这份合同真的是挺公平的,稿酬也比一般新人作者要高,期限内若有发表的长篇小说代理版权也只是5年,不算长。 往往一个新人作者,要过稿三四次,才有可能拿到这份合同。 而郁格桑只有一篇过稿且还未正式刊发的稿子,能拿到这份合同,还是她据理力争觉得郁格桑很有潜力。 实际上,若没有她坚持,主编在知道郁格桑年龄,其实不大想给这份合同的。 毕竟,青竹镇就没几个有能耐作者,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情况太少,尤其这么小年纪,未必真能走下去。 许婉妍劝说郁格桑,郁有文也觉得闺女该签下,只是郁格桑又很坚持,他也不想逼迫。 万一闺女觉得有压力,反倒不好了。 而且他也担心郁格桑只是一时发挥超常,到时候签了合同写不出来,学习又分了心,两头都没,就不好了。 于是郁有文也就没帮着劝,反而替郁格桑委婉拒绝,“孩子还小,让她想想。” 许婉妍也就没辙了。 “这是我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如果你改变主意随时打电话告诉我,不过这份合同我也暂时能给你留一个月,你再想想吧。” 看得出来,许婉妍是真的挺看好郁格桑了。 郁格桑还挺感激她这份心意,表示自己尽管没签合同,但写了稿子也会先投给她——短期内她还没忘外地发展的想法。 等送走许编辑,家里登时热闹起来,郁有文拿着月刊不断夸郁格桑,郁桃枝她们踮着脚只想先看看杂志,连郁杏甜都顾不得嫉妒发酸。 而眼疾手快抄起装着稿酬信封的蒋大丫,登时惊呼,“这么多钱!” 第6章 发刊 在花昭国,一两银子大约等于1000文钱,而郁家一个月花用大概是一两银子,包括伙食费,孩子纸笔钱,人情往来等零碎开支。 若是放在乡下,一两银子可以花用两三个月。 再具体来说,蒋大丫全月无休杂货铺赚的利润还不到一两,郁有文教书一个月工资是一两七百钱。 郁格桑这次稿费,便有一两五百钱,确实不低。 而且在蒋大丫看来,郁格桑本来只是写个作业,哪怕侥幸被编辑看中发表了,也不会有太多钱,能有个两三百钱在她看来就差不多了,谁知道却挣了一两多,突破她的心理预期,这才觉得钱特别多。 郁有文虽然没有发表过文章,但他以前同学发表过,他自己也曾怀抱一个“文学(致富)梦”,多少了解什么行情。 不过对于自家小闺女只写了个作业就挣了差不多自己一个月工资,那也是十分意外且心动的。 但他跟蒋大丫不同,他更看中发表文章这个荣誉,所以直接对郁格桑说这个钱她自己保管,且他还要奖励一百钱,鼓励郁格桑继续努力。 蒋大丫很是不舍,别看家里有个正经工作,又有个铺子,但是家里可是有五个小孩,除了今年待嫁的郁桃枝,可都是要念书,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再便宜,那也要书费纸笔衣服等花销,还有个县里读书的大儿子,开销更大。 且乡下还有公婆兄弟要帮衬,乡里乡亲邻里邻居人情往来,一年到头真是挣得不算多,花的却不少。 更何况在她看来郁格桑就是个小孩子,挣了钱也得上交家里。 只是郁父都发话了,且说的也有道理,孩子发表文章是出息事,所以蒋大丫还是忍着不舍给了郁格桑,也没忘唠叨“省着点花,不该买的别买知道吗?” 郁格桑接过钱票。这是国家发行的钱票,在各个钱庄(无论国家开的还是私人占有的)都能兑换,甚至在大城市还能直接当货币使用,不过像青竹镇这样的小镇子就行不通了,大家日常还是使用银钱,鲜少用钱票。 她看了看,抽出一两面额的钱票给蒋大丫,“孝敬爹娘的。” 剩下的五百钱和郁有文奖励的一百钱,就是她的零花钱了。 不是郁格桑傻非得交钱,而是郁有文蒋大丫父母品行还是很不错的,且家里开销确实大,一两银子多少能补贴家用。 同时也能让家里人知道,她写文不仅对自己有好处,给家里带去荣耀,也能带来实际的好处。 这样,在这个家才能过得更顺心。 一两银子的效力还是很明显的,当天蒋大丫就买了好菜好肉庆祝,饭桌上不住夹肉菜给郁格桑,直言郁格桑写作辛苦了,需要好好补补。 把郁杏甜看得眼红,还不能怎么样。 而发表小说带来的影响不止如此。 因为样刊已经寄到了,也就不像之前空落落悬挂着,有了样刊,那实打实就是要发表的,更别提还发了稿费。 所以蒋大丫就抖擞起来,装作不经意地炫了自家今天买了不少肉菜,这邻里邻居的妇人净日闲着也是无事,也就凑嘴问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好事。 蒋大丫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云淡风轻”地摆摆手,“哪有哪有,就是我家幺妹前些天不是写了篇文章嘛,给市里的编辑看中,刊登上叫那啥《鸳鸯》半月刊的,欸我也不懂怎么就给看上了,我家幺妹也就是随便写写,一下子就给选中了,还给发了稿费。闺女就是贴心,拿到稿费就给家里买肉买菜说孝敬咱,真是......” “啥?蒋妹子你说啥子?你家幺妹文章上报纸了?” “不是...” “我就说嘛吹牛也不能打草稿,这报纸哪那么好上的...” “是半月刊!比报纸还高级?明白不?” “!?” 蒋大丫好说歹说对方就是不信,偏偏她还不能拿出证据——稿费多少她是不会说的,财不外露——当下能证明的样刊,又被郁有文带去学校“不经意”展示了,所以一时半会还真证明不了自己。 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