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铺面,可以在青竹镇买个房。 前提是,蒋大丫愿意把这六十俩给郁格桑自由处置的话。 上次的一两多银子全给了郁格桑她都有点心疼,不觉得小孩子家家手上能拿那么多钱,更何况这次六十两呢? 在教书匠郁有文看来,六十两也是挺大一笔钱了,全部交给十四岁少女处置,他也不放心。 但最后还是被郁格桑说服,家里太小,又太吵,现在她根本没有心思写作,而且她想要自己的房间,单独的房间。 这话一出,家里几个小的除了即将要出嫁的郁桃枝都心动了,哪个小孩子不希望有总计独立的房间?可从小打大,郁家的孩子都是跟兄弟姐妹一块住的,包括郁从书和郁从墨两兄弟,也就是郁从书考上了童声又去书院念书住校,郁从墨才有一个屋的待遇。 但那屋子小,还放着郁从书的东西,等放假郁从书回来,还是要两兄弟共享。 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这绝对是大诱惑。 蒋大丫一开始并不同意,她并不觉得兄弟姐妹睡一张床有什么问题,因为她没出嫁前就是跟姐妹睡一张床,别看农村地多可随意整,但得有银子啊,多的是一大家子挤在一块,然后每个小家占个一两间房的,他们家大人有一屋,小孩还能男女分开住一屋,哪怕屋子小了点,那有什么不可以的? 郁格桑这六十两,她更愿意存起来以后用,孩子念书啊婚嫁丧娶啊孝敬老人啊,多的是用钱地,干啥现在就要拿去再买房子呢? 而且房子还能买隔壁不成?到时候全家搬过去住,这杂货铺咋办? 总之,蒋大丫是不同意的。 最后还是郁有文出马,并许诺等买完房子,剩下还有稿费就给她存起来,蒋大丫才不得不同意了。 郁格桑目的达成了,但心底算不上特别高兴,因为在这事情上她发现哪怕自己真的写文发表了,郁有文和蒋大丫提高了对她的关注和重视,也依旧没有把她当作平等的大人,她仍旧不能算得上真正做主,甚至对未来的稿费处置权力都无。 理智上郁格桑明白这是因为她年纪小,又有原主之前给人留下来的温柔胆小印象,不经她的意见做她的主是情有可原。 可郁格桑依旧感到一丝烦闷憋屈,甚至会忍不住和前世的父母做比较。 或许前世她是个孤儿或者没有享受过那样充沛的爱意,郁格桑就不会有现在的烦闷。 “呼~” 郁格桑深呼一口气,她决定写完《慕九》,在离开青竹镇之前,就不再写文了。 同时,也不会再用郁格桑这个本名来发文。 这时空与前世不一样,写小说的太过受人追捧,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她不喜欢。 而郁家,有五个孩子,郁有文和蒋大丫不是坏父母,可郁格桑担忧有一天自己会被‘均贫富’。 郁格桑不是特别看重金钱的性格,但她讨厌成为‘均贫富’对象。 所以,压着吧,一本《慕九》就够了,待到她长成,届时再说吧。 要在镇上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放在平日是没那么容易,哪怕这时代也有中人(中介),但也不是说得就得的。 还是因为郁格桑现在的名气,倒是有本地富商愿意把放在自家门下不怎么用的宅子卖给郁格桑。 说送,这是夸张了,《慕九》只算是刚冒出头,郁家也不是有底蕴的文学之家,本地富商觉得郁格桑十四岁能发表长篇厉害,但真没觉得未来郁格桑真有可能会成为大文豪,在镇上本地的富商再富,平白给出个宅子还是有点心疼的,因为青竹镇本身不算大镇子,也不是特别富裕,连十八线小城镇都不算。要是换成文风鼎盛的地方,或者真正财大气粗的,那倒是有送出的可能。 不过本地富商倒是愿意卖给郁格桑一个情分,一个带着小院子的三房一厅房子,收八十两,都要打了半折了。 房子虽然没人住,但是是空桑国小城镇比较流行的砖瓦房,还刷了白石灰粉的,地理位置也不差,离青竹书院步行十来分钟而已。 郁格桑是满意的,但是不愿白拿别人人情,于是她决定加快写作速度,跟编辑商量再拿一笔稿费,这样便能买下来了,哪怕欠人情,那也不是大人情。 郁家这回没扯她后腿,教书先生郁有文也不愿意随意欠人大人情。 同时休假时候还带着家里孩子周围走走,想要自己再物色物色有没有更好的房子。 很可惜,这个十八线开外的小城镇,买个合心意的房子也没那么简单,等郁格桑又肝了二十万字,稿费到手,都没看到比那家更好的。 托中人去说,富商没卖成大人情也不介意,还是愿意全款把房子卖给了郁家。 如此一来,郁格桑的稿费几乎花了个干净。 但这都抵不上住新房子的快乐。 就连郁格桑,原先的一些烦闷都消失了。 三房一厅,其中一个屋子必须是她的!专属的!不跟任何人分享的! 第14章 出版 在后世,买房是件很重要的事。 对如今的郁家来说,也是一个道理,房子办好过户之后,便通知了乡下老家的亲戚。 前面也说过,郁家是个人口兴旺的家庭,郁有文有三个兄弟,如今各个兄弟都结婚生娃,也分了家,但不妨碍郁有文这个兄弟是他们的骄傲。 早先郁格桑发表短篇小说的时候,老郁家的人知道后还送了不少鸡蛋过来给郁格桑,这回郁格桑发表长篇小说,还靠稿费给家里在镇上买了房,更是成为老郁家心里的骄傲,一下子成为老郁家第三代最出息的小辈,连去年考上童生的郁从书都得倒退一步。 这回老家人不止送鸡蛋蔬菜了,提着老母鸡,河里钓的鱼,揣着小红封来给郁有文一家暖房了。 然后郁格桑又被长辈们重点关注,郁家奶奶说郁格桑小时候就是安静的姑娘,看着就聪明,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然而事实却是,在郁格桑发表文章之前,郁家奶奶都很少想起她来,毕竟她孙子孙女多,不管是长在眼前的孙子孙女,还是在镇上住的,印象深刻的还是比较有出息的。 其他长辈也是如此,郁格桑以前不管在老郁家还是小郁家,都是属于透明人一挂的,如今出息了,长辈们却都能纷纷‘想起’她以前的事,然后套上一两句,“我就知道格桑这孩子有出息”这类的话。 接着还会把自己孩子拉出来踩一波,尤其是跟郁格桑年龄差不多的,那都给踩了。 好在跟郁格桑同龄的堂姐堂妹堂哥堂弟们,都看过《慕九》,算是资深的小说迷,没有因为长辈的拉踩就对郁格桑感官不好,反而还兴致勃勃地拉着郁格桑要追问接下去的剧情。 因为,故事实在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