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93章(2 / 2)

而陶玉毛遂自荐了自己,杨秋当即就同意了。

她没有问陶玉为何做这个决定,也没有问陶玉对杨家军的想法。

杨秋只是觉得,在陶玉的眼神里面,她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来,陶玉在这里生活得很平静,她适合这样的生活。

当然,教育这事儿是杨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铁匠这里开展了铁匠子女免费教育,她还要求军中兵卒每天要识字三个。

不过,兵卒识字不能用军法强制,而是带鼓励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个字的任务,并在月底的考察中达到认字数量标准,那么月底就可以根据考察结果提高军饷待遇,以及布匹肉类之类的特殊奖励。

当然,还必须提高积极性,让人看到识字的好处。

所以杨秋设立了升职的激励机制。

那些在识字方面表现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获得升职的机会,从伍长晋升为什长,再从什长晋升为队长。

只要他们表现出色,一切晋升的可能性都向他们敞开。

至于全民教育,那不可能,这属于白日作梦,不说有没有这个金钱实力。

就算有,但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种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强迫他们把孩子送去学堂里面读书识字,他们会骂你脑壳有病!

饭都不确定能吃饱,谁愿意让家里的劳动力不劳作去读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杨秋也没妄想强求。

脱离现实去发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杨秋先把教育试运行在了铁坊这里。

如今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工厂了,这里的铁匠就相当于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决工人家庭的居住问题,并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让铁匠安心在工坊里面做事儿,这是必要的措施。

毕竟炼铁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东汉时候已经开始用炒钢法炼铁,但产量不够高,且品质一般,过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术不能跃迁发展,所以杨秋先让铁匠们练习灌钢法,这本应该是南北朝时候的技术,不过现在引导铁匠往这个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难。

毕竟技术总是一步一步升级。

只是,张辽还是没有懂杨秋的意思,他当然明白炼铁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铁可以生产武器和农具,如果杨秋不能自己生产,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铁匠工坊,那就相当于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手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