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80章(1 / 2)

<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按照荀彧历史上的经历,能管理曹老板后方那么多年,那肯定是一个务实的人。

所以他不会去关注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只会一开始就关注到一个政权最基本的东西。

那就是赋税体系,这关系着这个政权能否正常运转。

不过这一个问题也不是第一次被人问,尤其是邓容邓广,这姐弟俩本来就是商人阶级出身,对金钱数字尤其敏感。

所以当初初步定下这样的赋税体系之后,这两个人都觉得这么搞要崩盘,还极力劝说她不要这样做。

理论上,这么干确实不行。

如果是一亩地最高三石的粮食水准,那么平均就是两石的粮食产量,只取平均数字来计算。

大约有四万户雁门郡人口,按照平均每户有五十亩地,所以一年大约有田租八十万石粮食。

注意,这都只是取的中间数字,不是实际情况,但大概只会在这个数字上下起伏。

而现在有一万的兵,就不算那些高阶军官的待遇,就按照最普通的兵卒每年消耗粮食来计算。

一个月的平均水准是每人两石,一年就是二十四石,就只按照一万的整数来算,光是粮食就要吃二十四万石。

这么算起来还有剩余,但是杨秋现在占据整个雁门郡,那又不是只有兵卒,还有上上下下的负责管理的官吏,那都是要发工资的。

总不可能比东汉的工资还要低,因为斗食小吏的东汉水准就是一百石,而一百石相当于五口之家一年的粮食需求。

目前雁门郡有上千多个官吏,一旦发完工资,到时候肯定入不敷出。

更何况每个月都还要给士兵发军饷,除此之外,这个计算体系甚至还没包括各个工坊的工匠俸禄。

所以在铜钱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杨家军发工资有时候就会用布匹和粮食代替,按照市价来折算。

这在大汉朝也不算稀奇,说是两千石的官吏,其实不是都发粮食的,有时候会折算成其他等价物。

在这个时代,粮食,食盐,布匹,那都算是硬通货。

所以即使换个方式发军饷,那倒也不会被人拒绝。

甚至这种东西有时候比钱还要有用一些。

所以按照平均两石的水准每年收两成田租,并且还免除其他口赋算赋,这种玩法是真的会失败。

当然,邓容他们也知道当时杨家军可以提供更加高产的粮食。

只是在他们商人的本性里面,天生就觉得还是要多收一点赋税,保证更多的盈余,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所以他们当初其实是建议免除口赋,少收一点算赋。

这样杨家军已经免除了苛捐杂税和大部分劳役,其实已经让人很轻松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