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95章(1 / 2)

<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这也很好,他原也不想像个废人似得死去,合该叫景恒见过他风华正盛的样子。

同意与景恒相好时,他早知自己时日无多,只是知思恋之不易,他推己及人,全景恒这一场年少绮梦。

求不得最苦,凤明当时想着,少年人执着,许是越难求越生心魔,聚散无常,他与景恒又不般配,景恒得偿所愿,相处下来就知无趣,也就罢了。

后来分隔两地,凤明又想,也许见不到,也就淡了。凤明就这般等着景恒转换心意,最好移情他人,免得自己死时景恒难过。

就这般,一年光景匆匆而过,二人感情未如凤明所料消散如烟,反而情意日笃。

不但景恒心思没变,他也跟着弥足深陷。

时至今日,舍不得的竟成他自己,若他死了,景恒该多难过,景恒会哭吗?

会像在淮安街上找不见自己时那般,会因一首《雨霖铃》就偷偷抺眼。

可他都死了,碧落黄泉不得见,生死茫茫。

凤明再不能在景恒落泪时叫住他,在阑珊绚烂的华光中与他重逢了。

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难怪戏文中总唱天意弄人,沉恨细思,不若桃李,尤解嫁东风。

风明屏息凝气,不去怨天尤人。他此行为杀楚乐侯,一是平息叛乱以免楚乐侯做大,挟制固皇权,一是借机重整南直隶,免去淮安封地后顾之忧。

不远处燃起炊烟,应城每日施粥一次,米粥很稀,掺了麦麸与豆粉,米汤黑黄。

一碗粥,保着了灾民性命,也正是这一碗粥,给了灾民丝希望,平息下民愤,未致哗变。

有时百姓要的真得很少。

离开应城,越往西越见惨烈,景恒与凤明逆人群而行,运起轻功脚程极快,第二日到了江陵。

江陵城防很是严苛,进城那侧空空荡荡,出城按人头收银十两,车马另算,饶是如此,队伍依旧排得老长。

城门处,一对夫妇凑齐二十两银子,交纳上人头费,将两个儿子送出城区。

这两个孩子,大些那个瞧着有十二三,小的不过六七岁。

二十两银子,足够小户人家过上一年,能拿出二十两银子送儿子出城,却并非这家人富足,只是穷尽举家财力为儿子某一条生路罢了。

四人都知此一别恐是诀别,在城门边上哭哭啼啼,守城官兵不耐烦,将四人强行分开,那母子离散的场面实在凄惨。

景恒见状:“两个半大孩子,没爹娘跟着又能活几日呢。”

他见那二少年可怜,拿出银子,做出个激动神情,走过去:“表叔表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