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悄悄塞给妇人两个饼子,那是她存在空间里的。 塞完就赶紧跑开,又看了眼周围,没人注意她。 本来打算袖手旁观的,但她看着那个小姑娘,实在不忍心。 孩子母亲知道不能声张,向木槿投来感激的目光。 木槿为了避嫌,不再往那边看。 对面饮用一些水之后,就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水都装进携带的水囊里面。 王宝兴看着欣慰,知道把水省下来装进水囊而不是不管不顾即使喝到撑也要全喝完,说明这群人有头脑,活着走到目的地的可能性更大。 见他们装完水,王宝兴就开始驱赶:“喝完水就赶紧走,我们没别的了。” 那群人虽然对没能要到粮食而感到失望,但好歹有口水喝,他们道过谢就结队离开。 木槿正要随着村里人一起回家。 王宝兴叫住她:“木槿你过来。” 木槿心里咯噔一下。 这几个月的接触,让木槿知道王宝兴是个聪明人,想东西总能先人一步,村里大多数人只要吃饱喝足就行,大多头脑简单得很;就连读过两年书的王宝山,脑子里也只围着自家那点事转,目光长远的王宝兴在村里简直是个“异类”。 木槿觉得王宝兴应该察觉到自己的动作了。 她果真没有猜错,王宝兴第一句话就是:“木槿丫头,你是不是给那个抱孩子的妇人塞东西了?” “那孩子才一岁多点,只比吉祥如意大那么几个月,我心里看得难受,就给她塞了一张饼子。” “你是个聪明丫头,我赶过来之前要不是你先让崇武去山上寻人,那群外乡人指不定就冲进来了。但你想做善事得分场合,要是让旁人看见,他们知道你有粮,都冲过来咋办?咱两家近,你也清楚我家有粮,村里有人五成饱都吃不上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拿粮食出来?不是你二伯心疼粮食,是你给了一家就得给另外一家,咱给不起。” 王宝兴对待村里人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自食其力,只要没到饿死人的程度,他绝不轻易接济。 因为只要他接济一家,村里就会冒出无数家让他接济,甚至会引发混乱。 木槿只顾着可怜那对母女,却没想到这么做的后果,被王宝兴一点,犹如醍醐灌顶,保证说:“二伯,我以后不会这样了。” 村民们都因为王宝兴童生的身份而对他格外尊敬,木槿虽然尊重他,却不像村里人那样无脑崇拜。 她在现代都做到了博士,而王宝兴估计只是个连府城都没出去过的有着最底层功名的童生而已,她不觉得自己比王宝兴差。 可现在一看,简直差远了。 她没有王宝兴的眼光与阅历,考虑事情同样不如王宝兴周到,至少现在如此。 木槿为自己从前的轻视而感到羞愧。 王宝兴把话说完就让木槿家去。 木槿先来到王家,她跟着王李氏学针线,两个孩子都在那呢。 “你二伯叫你说什么了?” 刚一进门就听到王李氏如此问。 不怪家里人反应那么大,王宝兴一向严肃的性子,并不像王宝山那样无事时会找小辈聊天。 木槿不敢跟家里人说自己悄悄给带孩子的妇人塞饼子。 只说王宝兴叫她过去问是不是她让崇武往山上喊人来着。 王李氏笑了:“可不是嘛,你们兄妹三个就你打小机灵。” 木槿还没忘先前那群灾民们说的吃人一事,问王宝山:“我隐隐约约听到外乡人说西边村子人吃人,爹,你说这是真的还是唬咱们的?” 一说起这个,空气里仿佛都蒙上一层沉重的幕布。 “咱西边紧靠着柳桥村,前几个月他们都过来抢咱们粮食,恐怕那时候就到了饿死人的境地。吃人不稀奇。” “您以前见过吃人的事吗?”木槿问。 他小的时候年景最好,王家村土地肥沃,家家都能吃饱饭。旁边的柳桥村、李家庄虽然土地不如王家村肥沃,养活一家却没有问题。 王宝山活到四十几岁,从来没有见到过人吃人惨象。 只在小时候听爷爷讲起爷爷年轻时县里发大水把庄稼淹了,好多村子颗粒无收,没有饭吃的人先是吃草根树皮,然后吃观音土,最后饿到受不了就易子而食。 那时候他还问爷爷:“那他们不会进林子打猎吗?” 爷爷轻笑一声,说打猎哪有想的那么容易。山里的东西精着呢,只有打猎的好手才能打到猎物,至于其他人还是吃树皮吧。 百年前发大水,百年后反而干旱到地都裂开,两边要是折中一下该多好,总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不光王宝山,王家在座的所有人都是这般想的。 王宝山还讲起他们家怎么发达的,他爷爷大字不识一个,家里一亩地都没有,就靠太爷爷帮人家做长工养活。 等他爷爷长大,家里孩子多养不起,就把他送去城里木匠家做学徒,没有工钱,能吃饱已经不错。好在他爷爷格外勤勉,学了把好手艺,出来单干之后,挣得几个钱,买地娶媳妇,开头才三亩地,经营一辈子到老已经达到四十亩。 爷爷孩子多,活下来的仅有王宝山他爹还有大伯,大伯生下王宝兴。 分家的时候,两个儿子把四十亩地平分掉,各自经营几十年下来,把二十亩土地变成四十亩甚至六十亩。 王宝山老实不懂变通,死守着他爹传下来的六十亩地,不多不少;王宝兴聪明擅长经营,把原先的几十亩翻番变成上百亩,从此成为王家村最富裕的人家。 王宝山属于小富即安类型的,家里地多,丰年卖完粮食家里能有余钱,荒年也不会饿死。 人活到老就是为了吃饱喝足,他对这几十年来的生活已经非常满足。 接下来一段日子,陆陆续续好几波人来到王家村,他们大多来自西边。 后面来的人几乎都瘦骨嶙峋,精气神远远比不上第一波。 起初村里人还会怜悯他们,赠口水喝。 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心里也就渐渐麻木起来。 至于王家村为什么连口水都不肯给,就要引出一段故事了。 大多数灾民见王家村死活不给粮食,但给口水已经算仁义的,所以饮完水之后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直到有一波过来,那一伙人得有上百人,大多为青壮年,看来是几个村子一起上路。 他们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喝完水不肯离开,只说不给粮食绝不走。 对面不是善茬,王家村同样不好欺负。 王家村在西边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上,灾民们逃难路上大多要经过王家村。要是人人都管他们要粮食,他们老实给完一个,接下来就要给第二个、第三个…… 就算富裕如王宝兴,也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