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4(1 / 1)

有让他感受一番被陨石雨砸的想法就不说了。 朱棣正襟危坐,已做足心理准备会被水镜的内容毒打。 此时, 另一时空的秦朝。 嬴政刚刚结束与朝臣们咸阳宫议政。 书房案头, 摆满了儿女们今天呈上来的新一批竹简。他还没来得及翻阅检查, 就见墙头水镜出现。 这次来得好快, 只间隔了短短七天。 水镜: 【大家好, 从不咕咕的咕咕带着《墓地星河·下集》来了, 让我们继续闲聊古代天文相关往事。 上回讲到因为受到君权天授的思想影响,天文知识被古代帝王视作机密,这让嬴政成了倒霉蛋。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皇家天文机构,除了观测天象判断吉凶,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修订或制定历法。 历法有多重要?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想说今天是哪天时就用到历法。 《尚书》说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历法是观天所得,不是谁都能窥测天意。 人间帝王自诩受命于天,所以某套历法要有正统合法性,必须被皇帝下诏钦定。 天子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读懂天意,去告诉臣民什么时候该春耕、什么时候适合秋后问斩等等,这样形成了统治天下的一套构架。 中国古代采取的是哪种历法呢? 把你们的答案打在公屏上。 是不是会飘过几个「阴历」?或者一串「农历」? 这里要先消除一个谬误,农历与阴历并不相同。 回到历法的根源,它是怎么得来的? 是从观测天象而来。 抬头看去,最明显的是太阳与月亮,还有多到数不清的星星。 不同的观测方式有了不同历法。 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有了阳历。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其时长的间隔就是一个太阳年。又叫回归年,一年大约365.24天。 观测月亮的月相变化有了阴历。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个朔望月约是29.5天。乘以12个月,是354天。 两种历法各有优点。 依照阳历便于定下规律的四季划分方式,而依照阴历则能获得准确的月相变化。 古时,比起看太阳,人们用肉眼更能较为清晰地观测月亮,定义今夕何夕。 如果要给农田除虫,你能记得在月圆或月弯的后一天去干活,但换成用太阳去记忆就难了。 中国的老祖宗们颇具智慧。为什么非要做选择,两个历法我全都要。 由此取两者所长,制定阴阳合历。即农历,也有人称之为夏历。 唯有一个小问题,阴历与阳历对一年时长的定义有显而易见的天数差别。于是闰月被设计了出来,来调整时间差。 早在夏朝就开始使用了阴阳合历,后来历朝历代皆行此法。 即便是有改动,比如秦朝以十月为岁首,而汉武帝改正月为岁首,但都在阴阳合历的框架下。 直到民国,废农历而用阳历。那是一场颠覆性的历法改动,足见当时华夏发生了多么大的动荡。】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神色严肃。 从咕咕少见的沉重语气,他们读出藏此言背后的腥风血雨。 自先秦至大明,不是改朝换代就会大改历法。 比如大明使用的《大统历》,是在元朝的《授时历》基础上进行修改。因《授时历》的准确性,对它的改动范围很小,主要是重新选定历元时间。 民国之际,居然彻底推翻阴阳合历而只用阳历,它颠覆的是数千年的传统,岂能不叫人愕然! 水镜: 【涉及容易被404的话题,咱们不聊哈!这就回到古代天文上。 对于天文的观测与研究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人会发现前人的理论缺陷。 数千年以来,天文学史有很多了不起的新发现,这里选一个说吧。 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起因是冬至与太阳紧密相关。 北半球,冬至当天的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 可谓是极阴到了顶点。阴极则阳生,过了冬至,白昼的时长就一点点变长。 刚刚提到,太阳连续两次过春分点是一个回归年。 这是我们现在的观察习惯,古人却是测量连续两个冬至的时长间隔定为一年。 原因说来很实际。 原始的测量方法,是在地上立根杆子看影子。 比起测量春分,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冬至那天太阳照杆子在地面的留影是一年中最长的,它最便于测量与记录。 因此,古人计算一年之始,观察太阳的视位置是从冬至点开始。 冬至点在星空里的方位就尤为重要了。 怎么测?要借助所谓不动的恒星定位。 现在的恒星行星概念与古时不同。像是太阳,古人就认为它绕地球转,不属于恒久不动的那类天体。 但,另有一些观测现象古今相似。 夜空上有明显移动的五颗星星。是如今说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古称五纬,即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 今天说的恒星,古时能观测到二十八宿,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而在天幕上似乎固定起来。 借此,当某颗星出现在天空,就与什么季节到了、哪种节气来了相互挂钩记忆,比如“七月流火”。 现在是不是觉得有点晕?搞不明白天上星星了? 那很正常。 古代天文学很不简单,二十四节气正是从此复杂体系中推演形成。 题外话。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非常值得高兴。 这绝不能让隔壁“宇宙国”给偷了去。 偷节气不是偷走二十四种称呼。其背后蕴藏的是庞大且深刻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是一整套观察太空的深奥知识。中国是发明创建者,这个身份不容被偷盗。】 嬴政迷惑,大秦隔壁有如此大的国家,竟然能堪称宇宙? 朱元璋与朱棣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不知道大明隔壁有这一号国家? 后世必是遭逢了一次大动荡,但惨烈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让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说回冬至点,战国时,天文官测定冬至点,太阳在牵牛初度。 当时,人们都以为恒星在天幕位置不变。 一直到了西汉时期,刘歆编写《三统历》时发现冬至点移动了,他又不能肯定。 东汉时期,贾逵也发现了一样的移动数值。冬至点来到了斗宿二十一度,但他没去探寻变化背后的原因。 直到东晋的某个冬至黄昏。 虞喜看向正南方,发现天空正南方的昏中星是东壁。 这与《尚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