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8(1 / 1)

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但也纷纷上奏劝皇上留在京城。 朱祁镇听吗? 他不听。大明的惨烈悲剧由此开始了。】 水镜前,嬴政叹息。 来了!图穷之后,终是匕见。 另一边,朱元璋与朱棣都不由自主站了起来,双眼几乎一眨不眨地紧盯水镜。之后呢?发生了什么? 第31章 第三十一章(史实较多) ◎土木堡之变◎ 水镜: 【七月十一日, 猫儿庄战役惨败。消息传回京城,朱祁镇公开表态要去亲征。众臣纷纷上书劝诫,为什么不能亲征的理由, 在谏文里写得很明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是作战常识。此次战事忽起, 给大明准备的时间太匆忙了。 以吏部尚王直牵头, 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等联合上书。希望皇帝在后方京城掌控全局,确保补给顺利抵达前线。 另外,必须考虑到御驾亲征存在让皇帝陷入危险的可能性。 当时, 朱祁镇只有两个儿子,朱见深不满两岁、朱见潾刚过一周岁。一旦皇帝身死,谁来继位? 想要效仿祖辈亲征, 先睁大眼睛看清楚以往的情况。 朱棣外面征战四方,是从小在沙场上打出来的本事, 更有朱高炽在南京压阵。 朱瞻基刚刚继位去平定朱高煦谋反, 他有十年的征战经验。 朱祁镇两个必备项一个不沾,你去前线送了人头, 谁来当新君? 当然了, 谏文不会如此直白, 而说是以宗庙社稷为重。 对此, 朱祁镇不以为意。 他没想过自己会输,没有留下立太子的口谕, 只命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 七月十四日, 正式下达军队动员令, 定了出征的名单, 着手准备作战所需物资。 七月十六日, 朱祁镇带队, 召集了二十余万人的兵马就从京城出发了。① 咕咕我在读这段历史时大为震惊,一度以为看错数字。 哪怕我的军事知识储备贫瘠到趋近于零,但只要尚有一点点数学能力,用脚趾也推测以明朝当时的统筹能力无法用“两天”完成“二十多万人”的完美军事征调。 由此反观朝臣的劝诫,说得非常有道理。 不是瞧不起英宗,而是真需要皇帝把控军需补给。 皇帝留下可以分批召集兵马,对其进行充分军事动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反攻。 朱祁镇无视这点,带着准备不充分的队伍出发了。 还让一大批官员同行,比如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壄、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等等。 从职位能看出来,这批人就是明朝高层官员,文臣武将都含括其中。 是不是会有观众朋友与我一样好奇,他带那么多重臣出征是为什么啊?不只武将,也有文臣,几乎把朝堂中坚力量一锅端过去了。 是为了听取他们的建议吗? 荒谬的地方来了! 朱祁镇把这群官员带出去,根本不是要他们出谋划策,反而让王振把控指挥权。 不理睬众臣,要从何谈起? 《明史》中多处记载。 大军出发后,半途就出问题了。 此前担忧正在一一应验。军队没到大同,粮草先不够吃了。 当队伍在暴风雨中抵达了宣府。 前方又传来坏消息。七月十五日,西宁侯宋瑛与武进伯朱冕领兵去阳和口抗击瓦剌,如今几乎全军覆没。 记住宋瑛与朱冕,后面还会提这两位。 抵达宣府的大军收到噩耗,怎么可能没有反应。 前线再度传来明军惨败的消息。表明情况危急,此时不容失误,真不是没打过仗的新手能率兵出征的时候。 立刻改变作战策略还来得及。 众位臣工恳请皇上班师回朝,但王振绝不同意。 户部尚书王佐与兵部尚书邝壄,两人被罚跪在草地上。一直跪到晚上,也没能见到朱祁镇让他回心转意。 这时,王振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也站出来说话了。 他指出宣城的大风大雨是不吉天象,不能再让皇上继续往前去。前方大凶,恐怕会危及皇上的性命安危。 当王振的同党开始反对他,足见事态危急到了身处悬崖边缘的地步。 王振是怎么回答的? 《明史》记载,他说:「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 非常直白的字面意思。 ——你知道个屁!绝不退兵,朱祁镇如果必遭一劫,那也是他的命。 王振此番言论,足以称得上大逆不道。 朱祁镇却没有惩处他分毫。 说他被王振胁迫?不,那就是他的本意。 朝野俱言王振专权,但要问谁给他的权力? 在那个时代,人们不敢直接骂王振背后的朱祁镇。 朱祁镇二十二岁了,不是两岁的小孩。 八岁继位,朝堂上多的是能臣。他有足够的机会与时间去学做君王。 他偏心的宦官并没有伪装成忠臣。 于谦被冤枉入狱案、张辅家的佃户被害案,王振与喜宁的作奸犯科的行为无人不知,并且是皇帝最终亲自下的判决命令。 朱祁镇知情却屡屡徇私偏袒,就是他给了宦官们权力。 王振在出征后的种种行为,直接反映出朱祁镇的决策方向。 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心理? 自信爆棚,认为亲征就能让敌军消失? 让众臣瞧一瞧皇帝多厉害,打脸这些不让他出征的大臣,让众人臣服吗? 或是骑虎难下,不打不甘心。既然出了京城,不管前方怎么困难都要打吗? 无论如何,大军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从京城出发半个月后,大军抵达了大同。 八月初二,有个本该死了的人出现了。 前几天,宋瑛与朱冕战死阳和口,那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躲在草丛中活了下来。 他与王振交好,匆忙前来汇报战况。说的都是大实话,绝对不能再往西北走了,真会死人的。 眼前无路想回头。 直到此刻,王振终于慌了,想要往回退。 从不论死活地往前冲,变为往回撤退,只是在短短一天之间。 朱祁镇做的军事决策就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御驾亲征如此,退兵撤退亦是如此。 撤退也好。 新的问题又来了,决定走哪一条路线非常重要。 郭登联络上曹鼐、张益,建议从走紫荆关撤退。 郭登,明代开国功臣郭英曾孙,也有说是孙子。 不同的史料对其辈分的记录有冲突,但对他的实战功绩记述很清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