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会对历史上发生的心无芥蒂,而朱元璋也不想再放任儿子的不端行为。 即便看了同一段历史,人与人因性格不同,做出的反应截然不同。 开年以来,朱橚没有明显变化。 他一直喜欢研究植物的药学与救荒作用。四年前因擅自离开封地被贬去云南,当时就不在意,只当换个地方继续要研究。 看过水镜后,对朱允炆一如既往地不远不近,但花了更多时间在植物观测上。 剩余藩王多是低调行事,不亲近秦王朱棡。除了朱橚,业没人在明面上亲近朱棣。 外人看来,藩王们对于谁来做新太子的态度也是模糊不清。 洪武帝的嫡子一共五人,太子朱标死了,老二朱樉求佛避世,老五朱橚醉心于植物研究。 只有老三朱棡与老四朱棣积极处理政务,符合继承人的基本要求。 洪武帝却对四儿子时阴时阳,与以前对先太子朱标的温和态度有天壤之别。 圣意难测啊! 朝臣们看不懂,朱元璋对朱棣的屡屡挑刺行为,究竟是让他继位还是不让? 不论是燕王或晋王,这几个月却无朝臣对其示好。因为蓝玉谋逆案发生,皇上正在严查同党。 这时候示好哪位藩王,是深怕死得不够快,会被扣上怂恿藩王夺嫡一说。 别说朝臣们看不懂皇上的想法,藩王们最初也有半数看不懂父皇究竟怎么想的。 年初一,藩王们看了水镜播放靖难之役。 知道了这段历史,也摸不准朱元璋是想定下有“造反”标签的朱棣为储君,或是另选朱棡? 二月二,终于窥见些许端倪。 朱元璋就下西洋一事询问儿子们的想法。下西洋是史上永乐帝的政策。 对此,朱棡表态不赞同,列举了其中弊端。 不料未得到父皇的肯定,而是让他别只看到弊端,更要设法解决问题。 这才看出来朱元璋的变化。他本来欲削减水师,如今居然不反对构建海上朝贡秩序,也反映了他倾向于谁继位。 即便如此,藩王们不敢立刻亲近朱棣。册封太子的诏书没有下,谁说得准老爹会不会变卦。 那天还留了一个悬念。 众人被现场提问,要如何在水镜上留评,问出“叫门天子”朱祁镇的所作所为。 朱樉倒霉地被点名,他想出的钓鱼评论被朱元璋采纳了。 效果如何?鱼儿上钩了吗? 时逢朱榑、朱桂与朱允炆爆发冲突,两人破天荒地被狠罚俸禄。其余藩王对钓鱼结果再好奇,也不敢在近期内多嘴一问。 不问,该知道的时候总能知道。 四月二十八,朱元璋下令让儿子们在一个月内多多抄书。尤其“看中”老二,给朱樉布置的抄书任务最多,几乎占用了他睡觉、吃饭外的所有时间。 藩王们都懂了,钓鱼结果不理想,父皇才给了二哥额外惩罚。 不必赶在枪口上多此一问结果具体怎么样。等到五月末去交作业时,或许父皇会表态一二。 出乎预料,这次没等一个月,仅仅过了十天就被传召入宫。 不只藩王,还有年满十岁的皇孙们,一群人被叫去了文华殿,那是皇室宗亲读书的地方。 五月八日,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文华殿内,一个侍从也不留,全都退守门外。 藩王们靠东面,皇孙们靠西侧,从前到后按照年龄顺序,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排排坐好。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已经备齐了笔墨纸砚。 完了! 今天居然要临时考试。 一些人左看看右瞅瞅,试图从邻座的脸上找到答案。 老爹/祖父受啥刺激了,为什么要搞这一出?更奇怪的是爹与儿子在一个考场啊! 朱橚偷偷地伸出左腿,轻轻踢了一下前排四哥的椅子。多希望朱棣转头看他一眼,透露出相关考题内容。 可以肯定朱棣知道内情。 父皇三天没上朝,之前他疑似与朱棣争吵的小道消息已经飘出来了。 朱棣纹丝不动,犹如乐山大佛般稳稳坐着。他当然知道内情,水镜缩短了播放间隔期。 三天前放的那一期《墓中星河·下集》,大鱼被送上了鱼钩,也差点把钓鱼者当场气死。 影像中,朱祁镇的种种行为,恨不得叫人把他给一把火烧成骨灰再给扬了。 如今却无法去灭杀另一个时空成为历史的朱祁镇。 朱棣保证他不会让孙氏进门,不给这个曾孙有出生的机会。 没了朱祁镇,大明就能好了吗?并不是,事情没这样简单。 昨天,朱棣被朱元璋告知了《墓中星河·上集》的内容。 咕咕所在的世界,中华之地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历法变动,从阴阳合历变成了阳历。 种种线索显示,三百多年后西方制造会对中华造成重创。现在被视作奇技淫巧之物,将来会进化演变成碾压式的武器。 这可能吗? 朱棣见过了水镜,窥探到后世的技术,他必须承认大明站在了历史性选择的岔路口。 往左,是掩耳盗铃视而不见,保持现在的政策不变动,继续如常过完明朝。 王朝总会更迭,明亡以后,西方崛起,中华如何也不是朱家的责任了。 往右,是要从根本改变。将皇权所得利益分出部分,制定新的政策。 主动创立自然科学体系,改变重农抑商政策,释放劳动力,走上一条两千多年没人走过的路。未来是成是败,朱家的命运如何,都无法预测。 究竟是往左还是往右。 朱棣清楚朱元璋必然会思考这个问题,而他们都有了答案。 已知外敌正在蓄力崛起中,再知现在辛辛苦苦的打拼成果会后代被败家败完。 又知史书上给朱明记了一笔故步自封又开历史倒车,就差直白地说朱家是一群蠢货才会在关键节点让西方赶超。 那该怎么办? 不如向死而生。 败家是吧? 谁不会败! 与其留给朱祁镇那样的货色去败家,还不如现在自己来。制定新政把利益重分配,不如挑战一把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朱元璋瞧着排排坐的儿孙们,每一个人在他面前都表现得挺正常,不像有做人做成“朱祁镇”的倾向。 他却知道这只是表象。史上,朱瞻基也没能看出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儿子的心性相去甚远。 “今天叫你们来就是随意聊聊。每个人的书桌上,笔墨纸砚都提前备好了。” 朱元璋让众人一边磨墨一边听他说,“别担心,不是什么难题。就回答三个问题,很简单的。” 除朱棣之外,众人都是暗中疯狂摇头。不,他们不信! 朱元璋:“第一问,你们心中希望京城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