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92(1 / 1)

方式必也会有区别。 例如巴蜀之地是井盐的发祥地,而内陆盐湖以山西河东盐池为最著名,沿海地区则是很早就开始煮海取盐。 各地人民不断钻研提升不同炼盐法的技能。 像是改煮盐为晒盐,又是寻找着有利于提取更多食盐结晶的小技巧。 明朝的《天工开物》就记载了一种皂角法取盐。 皂角是豆科植物,把它磨碎加入水中就可以产生大量泡沫。宋应星记载:“卤沸之际,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 其原理利用皂角絮凝卤水的杂质,从而促进食盐更好的结晶。在明代,此法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 有趣的是此后还记录了一句,“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豆腐也”。可不就与汉朝的豆腐发明呼应上了。】 嬴政若有所思,随着一笔笔记录,他看到了朝代更迭与时光变迁中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尽管咕咕只是简略举例,没有给出详细的农药、肥料、制盐之法,但视频里提到的大致方向足以给人许多灵感。 如今,除《吕氏春秋》的几篇农事文章,大秦没有更系统全面的农书。 徐福等方士不愁找不到新的研究内容。以化学辅助农业,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水镜还在继续。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觉得刚刚的这些古代化学知识太接地气了。有没有除了吃吃喝喝之外,更抽象一些的化学内容? 当然有。 上可追溯到墨子,他提出了“端”的概念,认为“端”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端之下,不可再分隔,而这接近于现代原子论的雏形。② 另外,在十九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最早发现氧气存在的人,极有可能是中国唐朝人。 其父马丁·克拉普罗特也是化学家,发现了铀等元素。 小克拉普罗特不只传承了父亲的化学天赋,也是东方学爱好者。他购入了一本古籍,据说是唐朝丹药学家马和所著的《平龙认》。 此书中有一章节《霞升气》,提及大气存在阴阳两气,它们能够通过不同方法被提取出来。 比如把青石、火硝和黑炭加热燃烧就能炼制出阴气。另外,水里也有阴气,但它与阳气混合在一起较难分解开来。 由此可知,阴气是如今说的“氧气”,阳气则是“氢气”。 假如《平龙认》所言是真,则表明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提取氧气的方式。足足比十八世纪的欧洲科学家早了一千多年。 遗憾的是《平龙认》此书真伪难辨。 朱利斯·克拉普罗特没能把这本书给传下来,如今也没有发现此书的其他藏本。 《平龙认》究竟是后人制作的伪书?还是与很多古籍的悲惨命运相同,在传承中成了孤本最终散佚?这个问题只能交给将来的历史考古了。 回头来看,如今提到化学,背一背元素周期表是常规操作。 对于化学元素的命名,是巧合或是命运的轮回,有一个人活着时,必是连做梦也没想过此事有他的一份功劳,后来令民间戏称其为“化学教父”。 此人是谁?就是咱们回顾历史系列的老熟人。来,请在弹幕上打出他的名字。 对了,他就是朱元璋。】 水镜前,朱元璋正在认真观影,忽而被这个戏称荣誉给砸了一头懵。 咋回事?他干啥了?他怎么不知道啊? 作者有话说: ①《格物粗谈》:“ 茄秧根上掰开,嵌硫磺一皂子大,以泥土培种,结子多,味甘。” ②《墨经》:“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 —— 资料参考:《化学史话》,王渝生主编;《中国古代化学》,赵匡华·著 第56章 第五十六章 ◎。◎ 朱元璋被天降的「化学教父」大帽子给砸得头疼。 此前钓鱼评论失败, 他已经领教了后世人的阴阳怪气技能。 如今,他能清醒地认知后世评价历史人物时的标准,但凡某人没做过的好事, 不可能给以相关荣誉称号。 假设不幸获得, 参考“大明战神”朱祁镇, 那是妥妥的反讽。 历史上, 明朝洪武帝被批判为重度保守封建作风,又怎么可能成为化学教父? 有关「教父」一词,朱元璋如今能懂它的含义。 这段日子翻阅朝臣收集翻译的西方相关资料, 主要来自元朝旧档,其中记录了不少也里可温,即唐朝景教、十字教的情况。 《元典章》记录:“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种田出纳地税, 买卖出纳商税”。 根据元朝典籍,当时也里可温的信众多为权贵、外来侨民、军队等阶层构成。其在朝中担任要职的人数不及回回人。 由于元廷实施分化政策, 汉人、南人、色目人与蒙古人之间矛盾重重, 亦导致彼此的文化差异始终不曾调和。 因此,也里可温虽然在王公贵族间传教, 但在民间流传甚少。 当元朝覆灭, 来自西方的这些传教士也随之消亡。 朱元璋本想通过元朝典籍探查西方的发展进程, 但收获不多, 只大致了解了一些西方教派的情况。 对“教父”一词的认识也由此而来。 词语释义在岁月变迁中会发生改变,但“化学教父”代表此科学重要人士的基本含义不会变。 朕做什么了“好事”能有此殊荣? 朱元璋觉得他可能要遭受一场无妄之灾。 好奇地盯着水镜, 想知道历史上的洪武帝究竟背了什么黑锅。 水镜: 【回顾历史, 开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学, 并非一蹴而就地走上科学之路。 在千余年的时光中, 东方炼丹家们执着于长生不老时, 西方炼金术士们亦痴迷于点石成金。 直至十八世纪, 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理论。 他明确定义“元素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建出了世上第一张元素表格。 依照气体、金属、非金属与土质性质,把当时所知的三十三种(事实上是二十三种)元素进行了分类。 从此刻起,现代化学的大门被打开了,以往的定性研究转变成为定量研究。 等到十九世纪后期,尽管化学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但人们仍旧对原子结构认知匮乏。 已知元素增加到了六十三种,但要确定它们在周期规律中的原子序数还是非常困难。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做出了大胆推论。 他以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显现出周期性递变规律,创建出一张表格。就是如今绝大多数人哪怕背不全但也听过它名号的「元素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