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去他的双喜临门吧!” 李泰与李丽质同时发问:“大哥打算怎么办?” 李治赶紧抱住李承乾:“你说的我都做了。阿耶那边有何消息我都第一时间来告诉你。你得答应我,不管你想干什么,都要带上我。” “那你再帮我一个忙。” 李承乾嘴角上扬,这样那样交代一番,李治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做到,然后兴高采烈离开。此后好几日俨然从熊孩子化身乖宝宝,一个劲缠着李世民各种装乖卖巧,黏乎乎,亲昵昵,想尽各种办法吸引李世民的注意,拖住他的步伐。 直到第四日,东宫仆婢满头是汗跑来,心急如焚呈上一份书信。 此信是李承乾写给李世民的。 【阿耶,我跟青雀丽质还有老裴微服私访、游历天下去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百姓那么多,我想去帮帮。正所谓鲜衣怒马少年时。没有一次离家出走的少年时代是不完整的。行侠仗义,快意恩仇,岂不爽哉!咱们江湖再见!】 信上内容不多,意思却很明了。 李世民暴怒而起:“他走了?他以为自己是谁,说走就走,还带着弟妹。就他们几个?他到底知不知道这有多危险!” 东宫仆婢欲言又止。 李世民厉声大喝:“有什么话,说!” “殿下不只几个人,他还带了好些东宫宿卫。” 李世民:……他是该庆幸这小子还知道带上人手以安全为重呢,还是该懊悔太早给了他那么多宿卫亲兵! 淦!李世民当年给予兵权、给予东宫诸多特权、给予李承乾许多自主之权的时候绝没有想到,李承乾有一日会这么用。 李世民眼中冒火,看着信上的每一个字狠狠咬牙。 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江湖再见?可真是长能耐了啊! “来人,给朕把这臭小子抓回来!” 李治恶狠狠点头:“对,抓回来!” 大哥不是人!明明说好不能丢下他的。让自己缠着阿耶给其创造机会,结果转头他带着哥哥姐姐走了,独独抛下自己。哼!就这还想逍遥天下?没门! 李世民冷嗤:“自然要抓回来!没有一次离家出走的少年时代是不完整的?呵呵,离家出走是吧。江湖再见是吧。老子打断他的腿!看他还怎么走!怎么江湖!” “对,打断他的腿,看他还怎么走。”李治举双手赞成,并提醒李世民,“阿耶,你是圣人,说话可要算话。等把大哥抓回来,谁不打谁是小狗。” 李世民:??? 李治信誓旦旦表示:“阿耶放心,你打的时候,我会给你呐喊助威的!” 李世民:……并……并不是很需要。 第154章 贞观九年六月。青州博昌县。 李承乾吃着碗里的酸菜鱼,轻笑道:“听闻此地食肆能吃到长安醉仙楼的味道,我还当是吹嘘呢,今儿一尝,确实是醉仙楼的味道,竟分毫不差。” 说到最后四个字,李承乾眼中闪过几分好奇。 抱春亦是如此:“若说厉害的厨子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味觉自醉仙楼的菜品上尝出些许门道,自己仿制出来,从前也有过。但味道即便再相似也总归不会如此雷同。” 她将目光重新落在菜肴上:“这里头必然有原因。” 李承乾微微颔首,正巧前去打探消息的梁武回来。梁武是他的东宫宿卫之一。 这是他的“传统”,每到一地,都会派人先将此地民情了解清楚。若遇清正好官,他会记在心里,传信京师,在李世民面前给他记一份政绩。若遇贪官污吏,就别怪他手下不留情了。 身为太子,既是微服,那么除游山玩水外,总要干点事的。 李承乾指了指餐桌对面:“坐下边吃边说,不着急。” 与太子同席,最初梁武诚惶诚恐,但跟随太子微服近两年,日夜与太子在一起,深知太子性情,并不在意这些小节,倒也大大方方行礼落座了。 “属下查到此地明府姓骆,名唤骆履元。” “骆履元?”李承乾想到这里的菜品味道,“他与醉仙楼的老板骆履平可有什么关系?” “有的,二人乃是同族,关系还较为亲近。两人父亲分属堂兄弟。骆老板父亲早逝,最初那几年,他由寡母抚养,多靠族中帮衬。 “骆履元的父亲早年与他父亲关系好,时常在他寡母外出之际,借各种由头将他接到家中照顾,还资助他读书。后来他随寡母远嫁,与本家来往不如以前便利,却也一直有书信往来,没有断了联系。 “骆履元三年前上京赶考,一应事宜都是骆老板安排,住在骆老板家中。后来他考中明经科,补缺委派到博昌县做县令。” 李承乾了然:“怪不得这里的菜色与醉仙楼一般无二。这莫不是骆履元家眷开的?” “不是,是县衙开的。从店铺选址到铺面布置等都是走的公账。食肆主厨是当地人。骆履元用自己的体己送他去醉仙楼学艺,学成后回来食肆接管后厨。 “食肆中的一应伙计也是雇佣的县内贫困之家,每日所需食材亦是县内贫户供给。如此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帮扶。食肆所获收益五成用于县学,五成存于县衙,以备县内水渠道路等各色建设所需。” 李承乾眉眼带笑:“倒是挺有想法。” “据说这是骆老板与骆履元共同想出来的主意,也是从殿下身上得来的灵感。” 李承乾侧目:“哦?” “殿下主张各地县学开荒,划分一定数额的田亩纳入旗下,令县学学子参与种植,收成所得用于县学。 “此法一是为了让学子懂得农事之技,理解民生之苦;二是为了让他们强健体魄;三便是为了让县学能尽量自给自足,减轻朝廷与当地府衙的负担。 “所以骆老板与骆履元也算是效仿的殿下。” 即便是效仿,能举一反三,利用自身优势想出这样的招数也十分难得。 “这么看来骆履元在此地倒是有些作为的。” 梁武点头:“是。属下在坊间混了大半日,听到的皆是对骆明府的赞扬之言。观坊间各处形态也可知此地百姓生活不错,即便算不得多富裕,至少温饱不愁。” 李承乾赞同:“昨夜我们进城之时,城内还有不少人走动,形容不见急切亦无恐慌。可见城内夜间治安尚可。” 一个地方的民生实情如何,并不仅仅存在于百姓口中,还存在于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细节之处。这些都是能用眼睛看到,用心感受到的。 抱春询问:“殿下可要去见见这位骆明府?” “他既做得好,就不必了。”李承乾站起身,“我们走吧,去下个县城。” 一行人付账离开,走出城外就见绵延不断的麦田,金灿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