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萧府没出去。 如果不是这样,她早就把苏漾漾抓来,在她儿子面前日日上香祷告。 他儿子为了那个女人才来京城,这才过了多久,她竟然一点伤心都没有。 当年四王之乱,宛燕的家族站错了队伍,父兄皆死。 她趁机逃了出来,被萧春鹤所救,两个人有了私情,她还怀了孩子。 得知周帝给萧春鹤和崔蔚然赐婚后,她便悄悄离开了。 当时宛家是守城一方,而攻城的将领则是崔蔚然的父兄。 她的家人大半死于这场攻城之战。 虽然从前萧春鹤一直劝她,崔家也是受了皇命。即便不是崔家,也会有其他人来攻打。 但是那又如何,崔家就是和她有血海深仇。 不过,萧春鹤如今已经不劝了,毕竟他寄予厚望,他们寄予厚望的儿子没了。 崔家还因此和萧家义绝。 萧春鹤以前总说皇帝这个姐夫对他不错,不愿有负皇恩,自从死了儿子后,也不说了。 两个人现在的目标就是为儿子报仇。 哪怕把所有人都拉下水。 萧春鹤换了一身骑装,郑重地说:“你且放心,只要我去了南境,那就一定没有梁境安的活路。” 他的女儿无限荣光,他的儿子却要连着尸体都没有寻到。凭什么? 萧春鹤本来和梁境安就不对付,如今隔着他儿子一条命,更注定要不死不修了。 连同对梁境安偏心的周帝,也都被他记恨上了。 周帝一厢情愿地认为,和他推心置腹聊过几次,再赏赐一点东西。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他死的可是独子,是他和心爱之人生的独子,如何能过得去。 宛燕:“我相信你,你也要注意安全。” “我会的。” 目送萧春鹤离开,宛燕在心里冷笑连连。 她十分期望能打起来,最好是黎国和北辰一起大兵压境。 国公府、崔家,这些武将全都死在战场上。 若是周国因此国灭那就太好了,那就有更多人为她儿子陪葬。 萧闲在地下也不会孤独。 想到崔蔚然,她心里更是恨意刻骨,她和萧春鹤的儿子死了,凭什么崔蔚然的女儿还好好的…… 上天不会这么不公平,这对母女一定会有凄惨的结局。 — 崔蔚然知道黎国三皇子死了的消息,也很意外。 她的父亲如今在镇守西境,兄长已经被皇帝招进了皇宫,一起商讨此事。 崔蔚然心里十分不安,叫来了女儿。 越是这个时候,她越是不能乱。 “闻玉你已及笄,娘思来想去,在皇帝指亲的旨意下来前,不如提前给你定一门好婚事。” “只要你许配出去了,皇帝想指婚也不能。” 崔闻玉:“可是我还不想嫁人。” “傻丫头说傻话,娘以前一直想着要为你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婿,保你一生荣华。但是我和你父亲的事……你也都知道。” “我思量着,不如像国公府嫡女那般,让你嫁个家境一般的男子。虽然不是男方入赘,但是夫妻俩婚后住在女方娘家,也和招赘没两样。” “只是我比照着陆焰来找,京城中里竟然找不到和他一般的人才。家境差些的男子,不是性格懦弱便是私德不修。你看林彦怎么样?” 崔闻玉瞪大眼睛:“林彦,他比我还小两岁!这不合适吧!” “两岁不算多,你们可以订婚,等明年再行礼。我考察过了,林彦虽然以前名声不修,但也只是跋扈了些,花眠柳宿从未有过。而且他现在已经改了许多。” “最重要的是,英国公人品端正,林溪和你合得来,也是个既讲理又有本事的人。想必嫁过去不会受委屈。” “我是嫁夫君,不是嫁夫君的小姑子……”话音一顿,崔闻玉又说,“我若是嫁过去,那你和国公爷不是成了亲家?娘亲没想过再找一个知心人。国公爷身边可是一直没人。” 要说起来,她娘亲也不过三十三岁,还很年轻呢。 崔蔚然不由面色一红:“胡说八道什么,我是你娘。你这是跟谁学的,没个正经。” 崔闻玉:“……” 当然是和林溪学得,英国公催她快成亲生子。她也不辩解,说自己还很年轻。 反而开始催英国公一把年纪,还没有亲生孩子…… 然后征战沙场的英国公就不说话了,还颇为窘迫。 崔蔚然又训斥了几句,这才咳嗽了一声,说她要去休息了,让女儿也早点睡。 走出院子,她摸了摸已经不再发烫的脸,不由怀疑难道自己表现得真那么明显吗? 崔蔚然作为世家女,自然是隐藏得很好。外人看不出半分端倪。 但是朝夕相处的女儿并不算外人,崔闻玉有段时间往国公府跑得勤快,回来只要一提到那位英国公。她的娘亲就会听得很认真,并且停下手中的活。 每次提到英国公,也都是好话。 日久天长,崔闻玉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出来,何况又听闻她娘亲年轻时候,曾经和英国公议亲过。 而娘亲和她爹,一年有说不上几句话。早就各过各的了。 平心而论,若是其他女人嫁给他爹,只怕是不仅自己要吃尽苦头,子女也跟着吃挂落。 还好她娘亲是武将之女,很能自立。并不把人生希望全都寄于后院中。 哪怕被人暗讽和夫君情薄,也只是一笑置之,并不理会。 不过长辈的事情也轮不到她撮合或者置喙,只希望两个人有缘分。 这样她和林溪岂不是成了姐妹,她还比林溪虚长两个月。有了这么一个妹妹,真是做梦都要笑醒! 她才不要嫁给林彦那个小孩子呢。 — 群臣商讨了许久,最后只说眼下最重要的是能查凶手。 只要把凶手交出去,再好好赔礼一番,那大概就能渡过这一关。 周帝憋了一肚子气,心想着还要你们说?他耐着性子问谁来主审此案。 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今日都没来,早就递了病假。 周帝视线环视一周,目光触及之处,众人纷纷低下了头。 太子太傅站出来,拱手行了礼。 周帝眼睛一亮,期待地问:”太子太傅愿意主审查此案?” 太子太傅:“臣年事已高,恐怕是精力不济,不过我推举大理寺的大理正,何持让来主审此案。” 他此番推荐,自然不是惜才,而是这个情景迫切要推一个人去背锅。 若是查不出 ,那一定会被问罪。掉脑袋也是分分钟的事。 一众大臣心里也早有计较,见太子太傅推举了人选,纷纷开口附和。 “臣认为派何持让去很好,他上次处理那件‘杀良冒功’案不是很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