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不想得罪她,更不想完不成谢翊交代下来的事,便呵呵笑着,从袖中抽出一张五百两的龙头银票。 沈茹皱眉:“我想阁下没听懂我的意思,您的钱我不会要。” “不不不,这不是在下的钱。” 柳掌柜将银票一把塞进沈茹手心,笑着解释:“这是姑娘自己的钱,姑娘忘了?运河上那船老大不是讹了您五百两吗?青帮的几名伙计看见了,便帮您讨回来了,他们都是下等粗人,不便拜访姑娘,便将银票寄存在了如意居,在下现在物归原主,这与东家无关,请姑娘万勿推辞。” 他这样一说,沈茹也无话可说了,只能道了句“多谢”。 柳掌柜告辞回去后,给谢翊写了封信,告知他事情原委,并委婉表示,不是他不尽心照顾,是沈茹太过聪明。 谢翊看完,提笔写了封回信,信上只有一句话:随她,不必勉强。 他同时也写了一封信,寄去北京,告诉沈葭人已到杭州。 五百两足够在杭州买个好房子,沈茹与喜儿找了房牙,连看了几日的房,终于在善民坊看好一家,房子不大,是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一间正房,两间厢房,足够主仆两个住了。 沈茹便和喜儿在此安下家来。 两人将新家里里外外地收拾了一通,喜儿做惯了粗活,不觉有什么,沈茹却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见她累得满头大汗,喜儿十分过意不去,劝道:“小姐,你歇着罢,这些我来就好。” 沈茹忙着擦桌擦凳,闻言笑道:“从今以后,我们之间没有主仆,只以姐妹相称。” 喜儿忙道:“这怎么行?” “怎么不行?好妹妹,你别见我这样,小时候,我也是过惯苦日子的。” 沈茹直起身,院中有棵大枣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她站在树下,透过枝叶间隙,去看割裂的蓝天,阳光投在她皎白的脸上,落下一块阴影,她闭上双眼,鼻翼沁着细汗,身体虽然疲累,却头一回有了重焕新生的感觉。 第67章 金钗 “夫人, 看看这个呢?” 邹氏从一堆粲然首饰中挑出一枚金钗。 侍立在旁的婢女双手接过,递给倚在贵妃榻上的美妇人。 美妇只粗粗看了两眼,意兴阑珊道:“做工还算精湛,只是有些旧了。” 邹氏陪着笑说:“夫人眼力好, 见过的好东西成千上万, 这种旧物,自然入不了夫人法眼。” 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 房中人都笑了。 周嬷嬷笑道:“你上次带来的扇子挺别致, 夫人和几位小姐都喜欢,这次怎么没瞧见?” “周姐姐请见谅, 制扇子的尹氏病了,没来得及做新的, 一旦有了新品, 老身第一个带来给夫人瞧。” 美妇笑了笑,端起茶碗浅抿一口, 这就是送客的意思了。 邹氏起身告辞,周嬷嬷送她出去,二人出了垂花门,来到园子里,远远瞧见杭州知府徐老爷在陪客饮茶, 那客人是名年轻男子,生得面若冠玉,温文尔雅。 邹氏忍不住打听:“这位公子可是府上哪门亲戚?竟是头一回见。” 邹氏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膝下只有个傻儿子,为了贴补家用, 时常出入内宅后院,做些保媒拉纤的活计, 有些官员要纳小娶姨太太、内眷寂寞难耐想出墙的、小姐一不小心弄大肚子、求打胎药的,都由她从中斡旋,什么乌七八糟的丑事都有,说穿了就是个牙婆,这知府大宅她常来,周嬷嬷是徐夫人娘家的陪房,同她也是混熟了的。 周嬷嬷解释道:“倒不是亲戚,据说是北京来的一位翰林,咱们老爷赏识他,时常召他入府叙话。” 原来还是个官儿,邹氏的心思一下活动开来:“可娶了妻不曾?” 周嬷嬷哪能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笑道:“你就别打他的主意了,要打还轮得着你?咱们老爷就想招他做女婿,一问才知道,原来人家娶了夫人的,就是咱们杭州人,不然他大老远的,跑这儿来干什么?” 邹氏也笑:“娶了夫人,还能再娶嘛,他们男人,哪个不是三妻四妾的?” 二人边说边走,眼看徐老爷就在前,纷纷敛了笑容,过去请安。 邹氏起身时,怀里的包袱不慎掉了下去,里面的首饰散落一地,她慌忙赔罪,一面去捡,眼见还剩最后一枚金钗未捡,一只修长的手却先她一步拾了起来。 “这金钗,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邹氏急忙答道:“回公子的话,是位姑娘,手中急着用钱,托老身找买家,老身便带来给徐夫人看看。” 那人缓缓转了下手中金钗,饶有兴致地笑道:“既然如此,卖给我如何?” 邹氏一听,哪能不同意,但毕竟不好当着知府老爷的面做生意,只能干笑道:“公子见谅,价钱方面,还未跟那位姑娘谈妥,不如公子留个住址,老身谈妥了再给公子送去。” 客人道:“不妨,多少钱都可以,正好我也想见见这位买家,便同你一道去罢。” 说完,他从容起身,朝徐老爷告辞,和邹氏一同走了出来。 一路上,他一直向邹氏打听卖家的事。 邹氏猜他担心这金钗是赃物,所以明里暗里地问话,便说:“那二位姑娘是才搬来的,瞧着像是主仆,老身也不大清楚她们的底细,只知道主人姓尹,丫鬟叫喜儿。” “姓尹啊……”客人喃喃自语。 邹氏觉得他的神情有些怪异,却没放在心上,女人家天生就爱嚼舌根,她也不管对象是谁,一股脑地说了起来。 这尹姑娘搬来善民坊后,一直足不出户,人倒是极漂亮的,性情也温婉和顺,只是话不多,有点怕生,问她爹娘在哪儿,家住何方,可曾婚嫁,一字不答,逼急了就进房里躲着,惹得街坊四邻们猜测纷纭,有的说她是大户人家私奔出来的小姐,有的说她是青楼里从良的女史,反正不是正经来路,众人嫌她脏,也不大同她来往了。 偏偏这尹姑娘心灵手巧,从街市上买来一些素扇,再往扇面上题字画画儿,不值钱的扇子也能卖出几两银子的高价,她和丫鬟喜儿都是姑娘家,不便抛头露面,邹氏便替她们卖扇子,从中抽成,也赚了些钱。 “公子且坐着,稍候片刻,老身去请尹姑娘。” 邹氏将人带回自己家,奉上一盏茶。 客人掀起茶杯盖,撇了撇浮沫,意味深长地笑:“不急。” 邹氏去了尹家,敲响院门,来开门的是喜儿。 “邹大娘,你怎么来了?不是说了小姐病着,扇子要晚几日吗?” 邹氏笑着道:“不是扇子的事,喜儿姑娘,你们那金钗有人看中了,我特意来问问,价钱卖多少合适?” 喜儿这才记起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