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赵柯拿出了背后的课本,笑盈盈地说:“妈,机会可以主动创造,我很乐意抽空帮助你进步。” 余秀兰脸有些僵住,“你这是干啥,我都这么大岁数了。” “活到老学到老。”赵柯真诚地说,“妈你当老师这么负责,我太感动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了孩子们,你得不断学习啊。” 余秀兰:“……” 赵枫端着菜碗的手一抖,猫着腰绕开俩人。 余秀兰迁怒他,“站直了,偷家雀呢。” 赵枫一下子挺直后背。 门外,端着菜碗的赵建国琢磨了一下,又倒回厨房重走,还拦住了大女儿。 等赵枫再出来,赵建国把碗筷递给他。 赵枫只得盯着亲妈的迁怒眼神,小心翼翼地反复踏进堂屋。 余秀兰还不断试图找借口推掉课本。 赵柯说:“妈你不是说让我想办法吗,我想了个法子,也需要你的支持。” 余秀兰听在耳朵里,就像是威胁,想发火,又忍住了,一把夺过书,瞪她,“行了吧~” 赵柯伸手,“那你把家里钱给我吧。” 余秀兰瞬间脸都绿了,护紧衣服兜,“你要钱干啥?” “不是你说要扫盲吗?”赵柯认真地说,“得从根儿上一步步解决,你放心,肯定还你。” “你说真的?”余秀兰手稍微松了点儿,只一点点。 赵柯肯定地点头。 要钱,跟要余秀兰的命有啥区别,她一定要问清楚,“你准备咋整?” 赵柯卖关子,“还得去大队商量,不一定成呢,回头再跟你说。” 余秀兰挪不动脚,又问:“你要多少?” “有多少,你凑个整给我。” “你啥条件,说话咋那么豪横呢……” 赵柯催促:“妈,我这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身为妇女主任的妈,思想要进步。” 余秀兰翻了个好大的白眼,“少拿话磕碜我。” 钱刚到手,还没捂热乎,又要拿出去,余秀兰肉疼的很,嘴里唠唠叨叨不停,脚步沉重地进屋。 赵建国和赵枫在外面瞄到,才叫着赵棉一起进屋,围坐在桌边儿等余秀兰同志出来开饭。 几分钟后,余秀兰拿着一个木匣子出来,不情不愿地递过去,“喏。” 赵柯去拿,但她手攥得死紧。 “妈……” 余秀兰一闭眼,手一松,“拿走拿走,别在我眼前晃。” 赵柯站起来,拿回屋里。 余秀兰瞥着她的背影,眼神里都是痛苦。 另外三个赵姓看她这样,全都偷偷笑。 赵柯再回来,特地去泡了两茶缸降火茶,递给余秀兰同志一个。 余秀兰那也不是,不拿也不是,反正心情很不好,“你这是挤兑我呢?” “妈你暴躁的都快要掀房子了。” 赵柯塞了一个茶缸到她手里,面带微笑。 不就是扫盲吗? 不就是妇女主任吗? 赵柯举着茶缸跟亲妈手里那个碰了一下,“干了。” 第37章 老木匣子里的钱, 是家里全部的家当。 一顿饭余秀兰都吃得食不下咽。 赵枫作为家里的最底层,好奇坏了,饭后悄悄凑到赵柯身边儿打听:“姐,咱家有多少钱啊?” 赵柯捏着他的耳朵, 离远点儿, “不该打听的别打听, 跟你关系不大。” “我现在也拿成年男人的工分呢, 咱家的钱也有我的贡献,咋就不该打听。” 余秀兰出现在他身后, 咬牙切齿地说:“你那点儿工分, 就够你炫饭的, 你看谁家大小伙子有你吃的多?光长个子不长脑!” 赵枫这两个月, 又蹿了一厘米,有一米八了。 放眼望过整个赵村儿生产队,都没有比他吸收更好的,成天杂粮饭也能蹿这么高。 但他该怂还是怂, 干笑两声, 溜走。 余秀兰看着他这出儿,火气不降反升,“别人家这岁数,都结婚生孩子了,他倒好,成天除了知道吃, 脑子里啥都没有。” 赵柯心道:也不是只知道吃, 还知道掏别人家白菜了。 余秀兰说道完赵枫, 又转向赵柯, “还不去大队!” 赵柯瞬间没了悠闲, 脚底抹油,消失在余秀兰同志的眼前。 现在才七点半,她也没急着走,回屋里翻开笔记本,拿着笔写写画画。 七点五十,赵棉敲窗户提醒她,赵柯立马合上本子,背着挎包去队委会。 三分钟后,赵柯走进队委大院儿。 队长赵新山、许副队长、牛会计都坐在房檐下,一人面前摆着个搪瓷缸子,手里头全都夹着旱烟吧嗒吧嗒地抽。 赵柯挨个打招呼,然后对赵新山说:“大队长,我有点儿事儿跟你商量。” 她语气这么正式,赵新山拿烟的手指了指前面,道:“坐下说吧。” 赵柯进屋拿了个马扎,放在许副队长和牛会计给她空出来的地儿,边掏笔记本边说:“之前队长带着生产队社员给我姐撑腰,帮我家要到了我姐的赔偿,我们全家商量着,得回报大队……” 赵新山抽完最后一口,烟头直接按在地上,“这是应该的,咱生产队的姑娘哪能让外村儿的人欺负。” 赵柯笑道:“主要是我妈,思想觉悟高,把建设农村当终身事业,我这新妇女主任不能太落后啊。” 牛会计笑着调侃:“余秀兰同志到哪个岗位都积极发光发热。” 她天天家访,遭了好多社员的抱怨。 但这份儿心,确实是好的,不像很多社员,上工都不积极了。 赵柯说:“我姐那三百块赔偿,我姐同意拿出来,借给大队发展副业。” 赵新山三人的视线全都落在赵柯身上,神情认真起来。 赵新山道:“你详细说说。” 赵柯打开笔记本。 其他三人目光都落在她那笔记本上,一看到上面的字,牛会计就笑了,“你这也太潦草了。” 二十分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得快字就飞起来了,也就她自己能分辨出写得是啥。 赵柯腼腆地笑了笑,进入主题:“我对农村的副业经验不足,有啥不妥的,几位叔伯随便指正。” “你说吧。” “我是这么想的,咱村儿目前基本依靠农业,有经验的副业,就是养殖,但生产队只养着一头牛,两头猪,各家也就养两只鸡鸭,增收有限。” 赵村生产队这只牛属于集体,买了三年了,正是壮年,比房子都贵重,有时候重活都不舍得它干。 两头猪,冬天的时候一头要卖出去,一头宰杀完,全生产队按人口分,一百五六十斤,一个人也就分个半斤左右。 好些人家不舍得吃,都得卖掉。 鸡鸭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