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毫无意义。 郅玄身为一方大诸侯,连上三份奏疏,事情非同小可,人王也不可能和稀泥。没有氏族们倒戈推动,也迟早要给他一个交代。 明白归明白,被逼迫到如此地步,太子等人都是咬牙切齿,怒火中烧。 如郅玄所想,他一次得罪三人,而且得罪得相当彻底。 若在大一统的时代,身为臣子,他的日子必然不好过。如今则不然,分封政治的特殊性注定三人不能轻举妄动,更不能对他如何。 身为一方大诸侯,人王都不能随意处置,何况太子和没有战功的王子。 郅玄之所以没有硬碰硬,选择状告委屈而非措辞严厉,考虑的主要是人王的面子。 他要出兵东梁国,中都城的态度十分重要。自己要站到正义一方,让出兵和分割战果变得合情合理,就不能让人王没有面子。 在各方推动下,人王下旨,逐三家氏族,收回他们手中的封地。不过没有削去他们的氏,暂时偏安一隅,将来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时机。 人王算是手下留情,三个儿子十分感动,就差抱着亲爹的大腿哭。 收到这个结果,郅玄啧了一声,虽然不满意,也没有继续抓着不放。随手将旨意丢在一边,就派人去郅地工坊,验收近段时日的成果。 对东梁国开战宜早不宜迟。 郅玄手握梁盛留下的城防图,对东梁国边境情况了如指掌。为能进一步掌控优势,他秘密在郅地打造攻城器械,如今已有成品,验收后即可大规模制造,在战争中投入使用。 考虑到战前安排,郅玄无法在边地久留。实在舍不得美人,又不能把人带走,只能折中一下,分别之前再放纵一回。 赵颢挑开帐帘,恰好对上郅玄的目光。 一刹那,令狄戎闻风丧胆的公子颢竟下意识后退半步。 不怪他做出这般举动,实在是郅玄的目光太亮,牢牢锁定目标,活似要将他吞噬入腹,连一块骨头渣都不剩。 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分别总是来得突然, 难免会依依不舍。 郅玄做好动身的准备,却没想到,赵颢接到北安侯旨意, 需要比他更早出发。 “庸侯被逐。” 旨意来得突然, 骑士从北都城飞驰而来, 途中跑废三匹战马,可见事情紧急。 庸国地处边陲, 国土面积不大, 战略位置却极其重要,实为四战之地。 人王分封时,庸国十分强盛, 国土面积是今日的五倍。然时移世易,随着周围国家逐渐崛起,庸国国君不思进取, 氏族只知享乐, 民间怨声载道, 国力日渐衰落。沦落到今日, 别说昔日比肩的大国, 连对漠国都拍马不及。 漠国地狭民寡, 至少有钱。 漠侯惯会嘤嘤嘤, 国内氏族擅长审时度势, 很会抱大腿,即使身处北安国东梁国之间, 日子也算过得不错。 庸国是彻底的反例。 国君氏族没见聪明人,却一个比一个会作。虽然不是大奸大恶,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照样令人发指。 这样的诸侯国本无法存续太久,不被大国所灭也会被小国挤兑, 早就该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怎奈初代庸侯是人王的兄弟,其后有三位国君都同王室联姻,就算子孙不肖,国力日渐衰退,看在血脉的份上,人王也不会坐视庸国被灭。 简言之,欺负可以,揍死不行。 即使人王也看庸侯不顺眼,时常恨铁不成钢,庸国真遇到麻烦,也要捏着鼻子出面调停。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个有王室血脉的诸侯国彻底消失。 当初分封庸国,人王既是对兄弟的厚待,也有牵制周围诸侯国的打算。怎奈兄弟的后代不争气,别说为他排忧解难,连国家都差点没保住。 两百年前,大概是祖先开光,庸国总算出了一个不是太废的君主。不能说英明神武,好歹不是作死小能手,不只放下姿态和周边国家修复关系,还灵光一闪抱上北安国大腿。 做附庸国很没面子,好在不用担惊受怕。不用连觉都睡不安稳,唯恐躺下没多久就被兵临城下。 可惜先辈捅出的篓子实在太多,庸侯拼命修补,日日殚精竭虑熬油费火,也无法彻底扭转局面。重压之下,登位五年就病在榻上,身体彻底垮了下去。 庸侯膝下没有儿子,仅有的一个女儿也体弱多病,父亲去世没多久也染病去世。 氏族们商量之后,公推其弟登上君位。 新君远不如兄长英明,加上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修补好的局面打得粉碎。好在氏族们还有聪明人,不管君上怎么作死,坚持抱紧北安国大腿,年年进献珍宝,没将先君余荫全部废掉。 自那以后,庸国再没出过英明的国君,反倒作死能力不断增强。 时至今日,没等别国杀进国都,国人先一步暴-动,带领庶人冲入国君府,将醉在榻上的国君赶出都城。一同被驱逐的还有多名卿大夫,都是衣衫不整,个别走出城门时连鞋袜都没穿,样子狼狈之极。 庆幸氏族家臣忠心,驾着马车及时赶到,为众人准备衣物,才没让堂堂国君出尽洋相。 只是事情瞒不住,隔日就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等庸侯和卿大夫们赶到北都城求助,消息已经传遍邻国。 氏族们吃瓜之余,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以庸侯和庸国氏族的作风,国人-暴-乱是迟早的事情。这次被逐更是自找,为自己享乐竟要加税,加的还是人头税,呱呱落地的孩子都要征税! 国君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是脑袋进了多少水,还是被天降神石砸了,竟然想出这样的主意。 庸侯携群臣逃入北安国,身为宗主国,北安侯不能避而不见。 等双方见面,听完庸侯哭诉,北安侯都不知该说什么。见过作死的,没见到作死到这般地步的。 现在撕毁盟约还来不来得及? 庇护这样一群玩意简直闹心! 无奈国以信立,北安侯再不想管也不能置之不理。但国人-暴-动非同小可,他也不能无理出兵。左思右想,北安侯采纳朝中建议,给人王上书,请示中都城该怎么办。 北安国是宗主国不假,庸侯可是王室血脉,再稀薄也不能当不存在。 事情闹到今日地步,北安侯想管也无从着手,只能踢皮球,让中都城拿出态度,他照做就是。 彼时,人王收到郅玄三份奏疏,朝堂上正为西原侯告状扯皮,城内也是流言四起,闹得沸沸扬扬。 北安侯奏疏送到,无疑是火上浇油。 事情全都碰在一起。卿大夫们还好说,人王得知庸侯竟被国人赶出都城,登时眼前一黑,火冒三丈,起了满嘴燎泡。 不能帮忙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