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一起停薪留职下海,办了一个叫行远机械的零部件加工厂,就是后来行远机械集团的前身。 一切都是记忆中的样子,远夏看着越城轴承厂大门的时候,手不禁颤抖起来,眼泪差点夺眶而出,他赶紧扭头控制了一下情绪。 车子在轴承厂门外停了下来,没开进去,马安民下了车,步行进去交提货单。 远夏和马建设跟着他一起进去了,门卫还是远夏认识的老常。 老常认识马安民,见他们过来,只是例行公事登记了一下,说:“进去吧。” 远夏张开嘴,犹豫一下,还是没出声。等他们进去之后,他又突然停下来,说:“马叔你们先去,我去打听点事。” 马安民父子都惊讶地看着他:“打听什么事?” 远夏说:“一点小事。你们先去忙吧,我一会儿在那棵桂花树下等你们。”他伸手指着前方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马建设意外地问:“远夏你来过吗?那么远你怎么知道是桂花树?” 远夏舔舔唇,笑着说:“没有啊,那棵树不是桂花树吗?我看叶子和树冠猜出来的。” 马安民说:“还真是棵桂花树,你眼真尖,那行,一会儿树下见吧。” 远夏跑回到门卫室,对老常说:“师傅,跟你打听个人。你们厂是不是有一个叫郁行一的人?” 老常听完便问:“什么?叫什么?哪几个字?” 远夏说:“姓郁,忧郁的郁,行一。”他用手指在桌上写下了行一两个字。 老常摇头:“没有,我们厂里没这么个人。我在这里干很多年了,从来没听说过这么个人。” 远夏满腔希望被浇灭:“哦,那我可能记错了,谢谢啊。” 远夏有些沮丧地往桂花树走,努力回想郁行一到轴承厂的具体时间,他记得郁行一是79年到的轴承厂,那可能是下半年才过来的? 现在这个时间他应该已经毕业了,是还没进厂报到?那他人现在在哪儿?老家吗?可他家里也没什么人了啊。 茫茫人海,他根本不知道郁行一在哪儿,但想到郁行一就生活在这世上的某一处,他又安慰了不少。 算了,等上大学后再来吧,他一定会找到郁行一,重新认识他,再次跟他成为最好的朋友。 远夏在桂花树下的石凳上坐着,仰头看着枝叶纷披的树冠,想起曾经很多次,他跟郁行一坐在这儿畅谈人生和理想,他的嘴角不由得勾了起来。 “远夏,你干什么呢?笑得这么诡异,有什么好事吗?”马建设和他爸出现了。 远夏赶紧收拾表情:“哦,没什么,我今天给我爷爷找到一个赚钱的法子。” “是什么?”马建设急忙问。 “我决定开个租书摊,出租小说和小人书。” 马建设略思索片刻,竖起大拇指:“行啊,远夏,有想法啊,我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点子!” 马安民也赞许点头:“租书不错啊。这样你爷爷也不会太辛苦,你弟弟妹妹跟着也能多看点书。” 马安民读书少,还是参加八路军后才扫盲的,他一直都认为读书是非常有用的事,哪怕是那些年知识分子被批臭老九,他也不赞同。没有文化知识,哪能造得出这么精密的机械呢。 远夏也兴致勃勃:“我这两天要去买书。想去出版社问问,能不能买到书。” 马安民问:“新华书店没有吗?” 远夏笑着说:“有。但是新华书店都是原价书,我想批发价买。马叔,能不能以咱们厂子的名义去出版社买书,就说咱们厂里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要办个图书馆,想去买点书。” 马安民笑了:“怎么不可以?完全可以。咱现在就去,我知道出版社在哪儿,开车经常经过那边。赶紧去,现在可能还没下班。” 第13章 学车 几人匆忙赶到出版社,还不到五点。 远夏说:“希望还没有下班。”按理还没到下班时间,但就怕老油条们早退了。 运气不错,人还没下班,他在门口被门卫拦住了:“来做什么?” 马安民出示工作证和介绍信:“同志你好,我们是肃阳农机厂的。我们厂里想办个图书室,要买一批书。过来问问这边能不能买书。” 门卫说:“买书去新华书店啊。” 马安民掏出卷烟给对方递烟,赔笑说:“是这样的,我们要的书比较多,希望能有点折扣,好多买些书给厂里的同志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嘛。” 门卫接过烟,说:“那你们进去吧,找业务科的人,上二楼右手边第一间就是。” 于是他们就这么顺利地进了出版社的大门,找到了业务科的工作人员。 业务科只有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姑娘在,负责人不在,年轻人工作积极性高,认真接待了他们一行人。 这次是远夏自己出面,将之前马安民说过的话重新说了一遍。 业务员说:“你们需要哪些方面的书?” 远夏问:“具体什么书我们也不说不上来,有书单吗?我们看看行吗?” 对方拿了一个书单给他,上面还有价格。 三人就凑在一块儿看,远夏一边看一边拿着笔将他认为需要的书勾画起来。 看了一会儿,远夏又抬头问:“你好,请问一下有小人书吗?” 业务员意外地说:“你们厂里工人还看小人书?” 远夏笑着说:“工人们当然不看,不过我们厂里有不少职工子弟,图书室也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图书角,小人书是为他们准备的。”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人家工厂福利待遇好,业务员当然不能说什么,她拿来了另一份书单。 远夏看了一遍,将几乎所有的小人书都勾了一遍,粗略估计,有近百种,他将一些比较热门的题材比如四大名著的都买了两套。 填完单子之后,远夏说:“同志,麻烦你帮我统计一下,这些大概需要多少钱。” 那个业务员接过书单,拿出算盘,开始噼里啪啦计算。 远夏选的小人书数量最多,粗略估计有三百多本,其余的便是文史类书籍,还有两本机械相关的书,倒不是不愿意买,而是这类书太少了,加起来有四五十本的样子。 业务员满腹狐疑,说是给职工建图书室,但是买的主要是给孩子看的书,到底是职工福利还是职工子弟福利啊。 她算完之后,说:“一共是132.45元。” 一旁的马安民父子听了,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钱都用来买书?会不会太多了? 远夏说:“你这是按照书本定价算的吧,出版社卖书没有折扣吗?而且你看我还买了这么多书。” 他知道出版社的书卖到新华书店,都是定价的五折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