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惊喜:“我提供赞助,能给多少我就出多少。” 三个月后,远夏又跑了一趟上海,将从日本进口来的发动机提了回来。 郁行一带着几个学生,紧赶慢赶,终于赶在1986年的春季广交会开幕前,将电动缝纫机生产了出来,严格来说,是组装出来的,因为核心发动机是日本的,其他材质全都是国产的。 远夏也早早申请了春季广交会参展名额,并且很幸运地拿到了参展资格。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俗称,举办时间是4月18日-23日,16日是郁行一的生日,但远夏没时间陪他过生日了,他必须要提前到广州布置展位,这个生日只能回来给他补上了。 远夏带上了五台电动缝纫机,随行的除了秦林,还有屈文渊。 屈文渊是郁行一课题小组的成员,他被保研了,目前已经没有课要上,电动缝纫机就是他的毕业设计,只需要将数据汇总成论文,等待论文答辩就行,时间上最为自由,所以远夏将他带上了。 80年代是广交会规模肯定远不如后来的规模,但相对于去年在越城举行的行业交流会来说,广交会那就算得上规模庞大了。 展览商品之齐全,可谓是全国之最,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厂商,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甚至欧美日韩的厂商,国内外采购的商家云集。 只要能签上几个单,远夏就赚了。 4月16日,远夏抵达广州,当天便赶去展会布展。好在他不是头一次参加这种展会,早就提前印好了广告语和招牌,往指定的展位一张贴,展位就大致布置好了,明天再将电动缝纫机拉过来就行。 远夏所在的展厅是机械设备展厅,在这里他看到了让他热血澎湃的大型工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等,都是他耳熟能详的美日德的牌子,他仰头看着这些庞然大物,暗暗咬牙,将来自己一定要将它们再次踩在脚下。 相较于这些重型机械,远夏的电动缝纫机就显得不太够看,展位也小得多,而且他是小厂,位置也比较偏僻,虽然不是什么角落,但也很边沿了。 屈文渊担心地说:“哥,咱们位置这么偏,能卖得出去吗?” 自打他跟远秋谈恋爱后,他就直接改口叫远夏哥了。 “当然能,等着吧。多点耐心,别那么急躁。”远夏批评他。 屈文渊嘿嘿笑:“哥教训得是!我太急功近利了。” 远夏也没说什么,他当然是担心自己。 卖不卖得出去,等几天就见分晓了。 第68章 签单 18号, 广交会正式开幕。会展九点开始,远夏提前进了会场,布置好自家的展位。 展会一开始, 他便让屈文渊和秦林守着, 再将自己身上参展商的牌子一摘, 换上了采购商的牌子, 开始有目的地逛会场。 这采购商的牌子他是设法从主办方那儿弄到的, 逛会场比参展商肯定好使。 他昨天早就看好了, 国外几大著名的电动缝纫机品牌也在这里参展, 他要去摸清敌情,了解对方的价位。 远夏得承认,相较于国外这几个缝纫机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太单一了。 不过好在他有价格优势, 国外这些牌子, 一台最基础的电动缝纫机最少都要卖到一万出头,而自己的成本五千多一点, 他打算将价位定在七千左右。 如果一个小厂需要采购二三十台电动缝纫机, 这样光成本就能节约五六万,他不信那些老板不心动。 远夏转完一圈,回到自家展位上,叫过屈文渊和秦林, 说:“摸清底细了, 咱们这样定价好了……” 广交会第一天, 就有无数的采购商涌入会场, 不过第一天看热闹了解行情的居多, 很少有人在第一天就下采购单的。 远夏这边的展位虽然偏僻, 但逛过来的人也不少, 看得出来,感兴趣的人也不少,还有不少上手去试机器的。 远夏早就嘱咐了屈文渊和秦林,让他们使劲表明自己的优势,虽然是国产品牌,但发动机是日本原装进口的,质量有保障,价格比国外品牌便宜得多,尤其是售后服务好,一旦机器出故障,可以送到广州售后中心来维修。 这个售后中心当下肯定是没有的,但不代表以后没有。 而关于售后这一点,就远夏从司海波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外企的售后服务确实还没跟上,倒不是他们没有服务意识和财力,只是出于对待中国市场的轻慢而已。 远夏自己也深有体会,他做工程机械时,前期他家的产品质量远不如欧美日品牌,但就是站稳了脚跟,生存了下来,价格低是一大优势,再就是售后服务好。 这点国外那些品牌拍马都追不上,不是因为他们没这个意识和财力,就是不看重你这个市场,所以才给了国产品牌更多的生存空间。 价格优惠、售后有保障,光这两样,就能让很多人心动啊,毕竟机器哪能不出毛病,单是原厂返修这点,国外品牌就输了,一来一回不得小半年,生产还要不要做啊。 第一天展会结束的时候,虽然没有签下任何订单,但屈文渊有了信心:“哥,我觉得今天那个深圳来的葛老板很有可能会下单啊。” 远夏却心事重重:“我现在不担心没订单,我担心有了订单怎么能按时交货。” 他并没有提前预订发动机,主要是因为没钱,其次当时样品没生产出来,他也不知道赶不赶得及广交会。 这次来参展,主要还是为了试水,了解一下行情,先弄个100台的小目标。 因为如果订单数量过大,风险就会变得不可控,首先,他没那么多钱去买发动机,其次,发动机厂商不可能做好那么多产品等着你去买,也是需要时间生产的。 而且他目前的厂子规模,也生产不出来那么多产品。 所以,远夏根本不敢接大单。捉襟见肘,说的就是他现在的情况。 第二天下午,远夏就开单了,是深圳的一家制衣厂,跟他采购了十台电动缝纫机。 对方很显然是专程来买缝纫机的,而且数量远不止于此,只是想试试国产缝纫机的性能,看有没有取代进口缝纫机的可能。 签完单之后,远夏就跑了出去,找到找到一个邮局,给司海波打电话:“海波哥,十万火急,赶紧救火。” 司海波听他的话吓了一跳,说:“什么事?” 远夏将自己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 司海波说:“我操,你缝纫机都做出来了,怎么不告诉我?倒先去参加广交会了。” 远夏说:“来不及告诉你,刚弄好就来这边了。你能不能先帮我跟上海的外贸公司联系,帮我预订50,不,100台发动机,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