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购买进口设备和零部件的,远夏用申请到外汇从德国购置了一批设备,准备生产自卸车。 5月,行远机械公司新厂房正式落成,位于饶家村的电动缝纫机生产车间也正式搬迁到新厂区,螺丝加工车间则留在原厂,由李宝根全权负责。 自卸车项目研究组也搬到了厂里,郑工还有点不太乐意从越大搬过来,但越大没有那么大的场地给他们组装汽车,也不得不搬。 自卸车的设计与测试已基本完成,只等德国的设备一到,便可以生产样品。 六月份,从德国进口来的设备终于抵达越城。设备安装好之后,远夏就开始以工厂为家,除了回去看家人,几乎很少离开工厂,连郁行一那儿都没去。 郁行一也差不多,他也是一有空就泡在车间里,等到放暑假,他就跟远夏一个样了,以厂为家。 两人带着工程师和工人没日没夜地干了两个月,终于生产出了第一辆后倾式轻型自卸卡车。 第一辆自卸车正式落地这天,远夏让人点了一大串鞭炮,然后亲自驾驶着这辆卡车在众人的注目中沿着厂区跑了好几圈。 郁行一就坐在他旁边,操控着车厢起降倾翻,两人兴奋得像个得到新玩具的孩子。自己研发的车子终于成功了,那种喜悦简直难以言说。 第114章 帮手 受限于当前发动机技术的限制, 国内自卸车均以轻型与微型为主,也就是车辆总重量不超过6吨,载重量也往往不超过自身车重量。 远夏造过自卸车, 知道国产自卸车与欧美卡车的差距所在,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 他特别注意吸纳欧美车的长处,比如在底盘设计上更接近欧美卡车, 并考虑到自卸车使用时的路况普遍不好, 也加强了对轮胎的设计, 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汽车更为灵活、结实、耐用。 样品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搭建生产线。 远夏对搭建生产线已经是熟门熟路了, 在别人眼中并不显得突兀, 因为他之前就搭建过缝纫机的生产线。 其实汽车生产线跟缝纫机生产线完全不同,但外人是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样的, 像远夏这么聪明的人,自然是一通百通的。 虽然造车的材料、零部件加工都是靠机器设备,事实上, 汽车生产依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从新厂落成开始, 远夏就开始大量招工, 除了技术工人,他也招收大量新手。 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不可或缺,但工资起薪也高。 没经验的工人需要培训, 可以先从技术含量较少的岗位做起,再慢慢培训,工资成本也低。 作为一位老板, 自然需要考虑生产成本。 虽然工厂业务一切照常, 缝纫机与螺丝的销量也算平稳, 但赚的钱却支撑不了自卸车的生产。 卖技术的钱都被用来买地、建厂和购置生产设备了,如今公司账面上已经没什么钱。当务之急,是得销售产品回笼资金。 购置原材料和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资金,远夏打算从银行抵押贷款一千万。 按照行远机械目前的财产估值,一千万是完全能贷到的。 不过如今的银行跟后来相比还是趋于保守,因为行远机械是本市第一家贷款额度过千万的民营企业,银行从未开过先河,不敢放贷,最后只给批了五百万的贷款。 远夏很无奈,一千万他都嫌少,五百万才能造多少车?不过蚊子腿再少也是肉,拿来先用着吧。 远夏完全不担心自卸车的销量,据他所知,大量城市都已经着手老城区改建,届时大量的房屋将要被拆除,无数新房要重新修建起来,自卸车只会供不应求。 远夏只好又给司海波打电话借钱。 去年司海波听从远夏的建议,没有盲目加大生产,躲过了货物积压的困境。 今年温州各行各业的工厂因为假冒伪劣产品被整顿,司海波高枕无忧地看着这一切,直夸自己聪明。当然,他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如此轻松,也离不开远夏的建议,交一个益友真是受用终身。 所以当远夏开口跟他借钱,司海波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没问题,需要多少?” 远夏说:“有多少要多少。” 司海波被吓一跳:“你要干什么?需要那么多钱。” “我想生产自卸车,钱不够。你账面上还有外汇吗?最好帮我从日本直接买液压泵。”远夏知道他有外汇,因为他厂子结款全都是美元,自己的外汇额度今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再进口液压泵也得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司海波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什么车?” 远夏解释:“载货卡车,能够自行卸货的,工地上用的。” “哦,我明白了。你现在都开始生产车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司海波十分意外。 远夏大致解释了一下,说:“你能借我多少?” 司海波说:“你需要美金,我公司账上倒是还有几十万。” 远夏说:“那就都帮我买了液压泵吧。” 自卸车最关键的零部件发动机和液压泵还得靠进口,国产不是质量太差,就是才刚起步,完全不顶事。 远夏也知道,要完全实现国产自主化,这条路还要走很久,他有自行研发液压泵的打算,中国市场如此巨大,不能全让外国收割掉。 他知道,这会非常难,投入也会相当大。但不去做,就会永远受制于人。当然,关键是要有钱,才能投入研发,所以还得赶紧造车。 第一批自卸车计划生产500辆,郁行一有些担心:“会不会太多了?” 远夏自信满满:“不怕,肯定能卖掉。明年启东区就要改建,到时候肯定会需要大量自卸车。市场你就交给我吧,我来负责。” 郁行一只得点头,他只会研发机器,对市场完全两眼一抹黑,只能信任远夏。 远夏一边万分期待地看着车间里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边搜刮自己的通讯录,想从以前那些朋友中挖一些人来用,工厂想要研发各种新产品,光靠郁行一和郑工带着几个研究生和大学生可不太够用。 他给自己的舍友和科技社认识的那些朋友写信,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自己现在求贤若渴,要是想实现机械理想,换一份高薪工作,欢迎来行远机械。 但他那些朋友同学都在体制内待得好好的,没人愿意下海。 远夏心想,再过两年就好了,邓公南巡讲话之后,肯定并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届时会有一大批体制内人的主动下海弄潮,到时候应该会比较好招人了。现在经济还不景气,前路一片迷雾,大家都还在观望中。 这天远夏看到办公桌上放了一封信,是云南来的,一看就知道是肖云生的。 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