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坐马车出城。” 宋篱正在收拾碗筷,董武见宋乐平过来叫人,就让宋篱赶紧换衣服去,自己来收拾东西。 汪君卿经过前两天和宋乐平姐弟在一起玩,已经相熟了,就问宋乐平道,“宋姐姐,是去哪边放风筝呢?” 宋乐平坐在董武家里堂屋里,拿董武家里的米糕吃,也没什么淑女形象,道,“我家里每次都是去西门外面,那边河边有很宽的草地,而且草不深,用来放风筝正好,不想放风筝了,那边的西亭湖还能够划船玩。出东门外就不行了,这边几乎全是农庄,别人不会让在麦田里风筝的吧!踏青的人大多也是出西门去,要爬山的也从西门出去爬北边的君亭山,那边还有不少避暑的庄子,我家里在那边就有,夏天的时候你也在这里的话,可以跟着我们去山上的庄子里玩,可以捉萤火虫,装在西瓜灯里,很漂亮……” 宋乐平说了这么多,口也渴了,又去倒了董武家里的清明茶来喝,喝了一口便赞叹道,“我最喜欢来嫂嫂家里喝茶了,这里面放了冰糖的,甜丝丝的好喝。” 汪君卿倒没觉得那茶好喝,只又问宋乐平道,“你们家山上的庄子里还能够做什么呢?” 宋乐平来了精神,又说了一大堆可以在山野里玩的东西,不过之后却耷拉了精神,道,“小时候大姐在的时候倒是有玩的,大姐嫁人了,我就再没玩过,只能在庄子里面玩玩而已。”说着就问汪君卿道,“你们家在山上没庄子吗?” 宋乐平看到过汪君卿家里的马车送汪君卿过来,在这里,养马是很费钱的事情,而且一匹好马更是价值连城,买几个院子的钱也不一定能买下来一匹好马,宋乐平对于相马没经验,但是还是觉得汪君卿家里的马很不错,就认为他家是很有钱的,也该在北边君亭山上有消暑别院才对。 汪君卿从小在京城的时间比较多,没怎么在云州城住过,想来自家在山上并没有庄子,就答道,“没有吧,我没去过。” 宋乐平很遗憾地道,“居然没有啊。” 汪君卿看宋乐平那很遗憾的模样,就觉得自家因为在这里没有别院而被人瞧轻了一样,就说道,“我家在京城里有别庄来着,夏天也过去住,只是我要读书,没法子出门玩罢了。” 听他说他家在京城里有别院,宋乐平就很羡慕了,一番夸耀后又有些失落,说道,“过两年我也去京城里了,到时候不知道会如何。” “京城里很好,很多好看的东西,也好多茶馆酒楼,卖东西的人也多,想要什么都有。”汪君卿看她失落,便安慰道。 宋乐平却依然没太多精神,道,“你知道什么啊。我到时候是嫁过去,不知道婆婆让不让出门呢。” 说起嫁人,汪君卿就没法子了,只得沉默起来。 这边厢,宋篱换好了衣服,上面是豆绿绣着素雅花纹的右衽上衣,下面是一条深色的裙子,董武给他把头发挽好,两人这才从卧室里出来。 董武是不和宋篱一起去踏青放风筝的,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他把宋篱和汪君卿送到巷子东头宋家里去,又和宋家的太太曾氏说了一番感激的言语,又交代了宋篱几句让他不要吹太多风下午早些回来的话,这才走了去做事。 宋篱提了一篮子踏青的吃食,汪君卿拿着那只大蝴蝶风筝。 他拿着风筝,宋家小儿子宋福明也拿着风筝去和他比较谁的比较好看。 两个小朋友就凑在一起谈话去了。 宋家的马车算不小了,坐了曾氏、宋乐平、宋福明,还有宋篱和汪君卿五人,便也没有了多少剩余的空间,在马车里只能端端正正地坐着,想要乱动什么的是不现实的。 就因为马车再坐不下更多的人,于是曾氏只带了个跟着去的宋乐平那个十二三岁叫鸣儿的小丫鬟坐在车辕上,然后就是赶马车的车夫了。 马车穿过整个云州城,从城东到了城西,云州城西门修建得非常巍峨雄壮,还有守门的两队肃穆的卫兵,从城门过,宋篱还专门撩开车帘子看了,对这城门有一种说不出的庄重感觉。 宋篱他们出城后,马车在外面没行多远就是官道的土路了,马车便有些颠簸,加上马车里人多,宋篱就觉得很难受,于是提出下马车慢慢走,这样才能叫做踏青,他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拥护,于是大家都下了马车,沿着路边往河边走去。 一路上踏青的人不少,个个都精心打扮了,走在路上很是养眼。 特别是宋篱这一行,几乎所有人都得往他们这里看看,男人们看到宋篱多半是不想转眼的,但看他挽着简单的妇人发型,虽然头上只用木簪,再无其他修饰,却依然明艳照人,就如这明媚的三月天气,清新自然却又美得让人流连,只是美人虽好,却已经嫁人了,而且不仅嫁人了,他们看到曾氏,就以为这位妇人是宋篱的夫家婆婆,嫁了人的漂亮娘子和婆婆小姑子小叔子一起,不免就让观者怅然。 女人们也多是要看过来的,心里如何作想的就不可知了。 这一天是清明节,在这个时代,也带着上巳节的性质,未婚男女们都好好打扮了,到郊外踏青,然后多有看对眼的,找人说亲以后结亲的也是可以传为佳话的。 虽然宋乐平已经和京城里的一个商人家里儿子定了亲事,但依然打扮得很是漂亮出门来玩,宋篱估摸着女人都是愿意要更多仰慕者的,得到别人的倾慕会很高兴,所以就先夸赞了一番宋乐平今日的打扮,说她好看,宋乐平高兴得合不拢嘴,笑得很是灿烂。 他们才刚在河边的草地里找到一块非常不错的地方安顿下来,就已经有人家过来搭讪说话了。 第十一章 踏青 在郊外找到位置安顿下来,地上铺上带来的竹制簟席,上面再垫上蒲团,就可以坐了,两只篮子里装着吃食,作为过一会儿的午餐。 孩子们都要放风筝,宋篱和汪君卿拿着董武给做的那一只在草地上放起来,这时候还算早,河边放风筝的人也少,不过天上依然已经有几只风筝高高飘起来了,百足虫、蝴蝶、蜻蜓、鱼……,形状各异,色彩缤纷。 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青青的草地,河边和煦的清风迎面扑来,在宽阔的草地上跑动,没有什么比这个来得更舒畅的了。 只是宋篱和汪君卿对于放风筝没有心得,宋篱这还是第一次放风筝,汪君卿以前也是仆从给放着升空了再拿给他控制的,所以此时两人都对这玩意儿很苦手。 倒是宋家姐弟经常被他们娘亲带出来玩,放风筝已经很有技巧了,一个人在草地上跑,一个人托着风筝控制,然后慢慢地风筝就飞起来,这才边跑边控制风筝线,风筝渐渐地就飞得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