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多的外人,若真说了出来又得灭口,到时候会让悬清寺血流成河。 正在此时,远处跑来了一位羽林军的人,急匆匆的像是有事要禀报。皇帝看见了,招招手将人叫到了跟前,“何事如此慌张?” 观尘紧绷着心弦,面前这人的脸上看不见一点喜色,有的全是惊惶与担忧,他的心也跟着一沉,不自觉握紧了佛珠。 “禀告陛下……”那人跪下战战兢兢道,“帝陵出事了。” 元徽帝差点没站稳,扶着门框迈出了门槛,怒道:“一口气说清楚!” “是,今日帝陵在修筑过程中塌了一角,当时就掩埋了几十人,还没有救出来……” 观尘松开了手中紧握的佛珠,但心情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自万良傲造反,元徽帝便命人加快皇陵修筑进程,仿佛是害怕自己活不了多久,想要在死前将陵寝修完。但欲速则不达,短时间无法招募更多工匠,已有的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劳作,一点点耗尽自己的力气,很难不出事。 皇帝回身看了看藏宝阁,如同在看着死去的先帝,口中喃喃道:“死人了……不祥,大不祥。” 观尘忍不住开口:“陛下,眼下救人要紧。皇陵坍塌也不宜继续修建,须得暂停,待排查出原因之后再继续。” “暂停?发生了如此大不祥之事,可就更不能暂停了。” 元徽帝猛然间看向他,却是朝着身后的人命令,“传旨过去,继续修,敢停下来就把人推进去当人牲。” 吴内侍忐忑问道:“那之前被掩埋的几十人……” “别管,既然不小心死了,就当葬入皇陵了,这是他们之幸。”元徽帝眼底布着不太明显的血丝,整个人显得有些疯魔。 观尘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了,元徽帝的状况像极了先帝驾崩前的样子,混乱而暴戾,但少了先帝的悔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元徽帝终究还是有更为出色的地方,不会有悔意,便不会动摇。 他习惯性地带着悲悯的目光看过去,被元徽帝看见后,对方却笑了笑,走到他跟前。 “方才那人来禀告消息时,你似乎很紧张?在担心季遥?他毕竟是你带来宸京的。” 那日的圣旨一下来,观尘便明白元徽帝知晓了季别云身世,也猜到了这是季别云争取来的结果。 但他不想和明家父子谈论季别云,那是对少年的侮辱。 于是只答道:“战事之下,无人不担忧。” “你知道那日朕宣季遥入宫,他对朕说了些什么吗?”元徽帝依旧坚持这个话题,“他说世间公道系在每个人的身上,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贩夫走卒,你也认同吗?” 这的确像是季别云会说的话。 观尘不禁又想了想少年的模样,出征那一日,其实他一直看着对方。季别云似乎对他有愧意,但那种愧意更让他痛苦。 解不开的死结。 他收回思绪,答道:“贫僧认同。” 元徽帝面露不解,“是啊……朕也觉得此话有理,故而答应了季遥下旨重查柳家旧案,可是当他离开时,那眼神即使看着地面朕也能瞧出来……他在恨朕。柳洪吉是先帝下令斩首的,他为什么要来恨朕?难道朕做错了?” 见他不语,元徽帝咄咄逼人道:“为何闭口不答?你也以为朕做错了?” 说罢转头看向身后一大群人,拔高声音质问:“你们也这样觉得?” 每听见一次季遥的名字,观尘的耐心便被磨灭一分。 他受不了元徽帝高高在上提起季别云的样子,也无法忍受少年的恨与憾被如此解读。他后退一步,双手合十道:“陛下最好祈祷季施主能平安归来,到时候便可亲自去问他。” 观尘话音落下便转身离去。 但他听得身后的元徽帝像是发了疯,冲着他背影喊道:“朕掌管天下万千子民,他们仰赖于朕,倚仗于朕,可凭什么!他们凭什么敢恨朕!” 手中的佛珠再一次被握紧,陷在掌心。 观尘抬头看了一眼阴沉沉的天色,耳边全是虚幻的厮杀之声。 等不及了……可他必须等下去。 只有待到战事平息且季别云平安了,棋盘上悬空已久的棋子才能真正落下。 观尘回到是名院,打开了昨夜收到的一封信。五日以来,他已经收到了七封一模一样的信了。每一次他的回信都果断而坚决,只是今日语气更重了一些。 他拿了一张白纸,提笔写道:“万事以季平安为上,不到凯旋不可动手。若你擅自决策,必有后果。” 作者有话说: 独守空城× 独守空闺√ 第99章 从军行 虽然才八月,但西北已经不复夏日酷暑。天高云阔,秋日的风已经能让人感到凉意,尤其入夜之后,寒气并非一两件单薄衣裳能够抵御,冷得让人恨不能套上棉衣。 幸而石睿与唐攀都有经验,在出征之前就备好了军中厚实衣物。 夜深千帐灯。 营地看似平静,但后方却有上千人正忙碌备战,收来军中上千杆长枪,做成巨大的械筏。五千长枪做成一个械筏,一次可渡四五百人,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这是极为便利的渡水方法了。 季别云再次确认了盔甲穿戴稳妥,放眼望向昏暗之中寥寥无几的火光。 旁边正好有一处火把,隐约照亮了少年愈显锐利的轮廓,以及眉目间积攒已久的疲惫与戾气。身上脸上沾染了不少尘灰和斑驳血迹,盔甲之下也有一两处包扎的痕迹,他整个人看起来比以前更像一柄利刃了,而且是沾过血的。 石睿站在他身边,说话声也带着寒气:“此举冒险,你可得想清楚了。一千精锐就算全都渡河成功,剩下的人对上那边大营,胜算也太小了。” 在八日前大军赶到时,万良傲已经攻下穹水以北最后一座城池,渡过穹水来到南岸。此后一路畅通无阻,一边劫掠一边强征更多士兵,南下攻陷两城,来到了平望山下。幸而平望山也算是一个小天堑,且山北脚下还有一座望城,可以暂时抵挡襄军攻势。 望城抵御了好几日万良傲的猛攻,不住地派人传信过来,寻求宁远军援助。 三日前,宁远军日夜兼程总算赶到,但如何将万良傲从望击退,却不是能轻率决定之事。 季别云在军中虽为主帅,可地位不如石睿与唐攀,尤其是唐攀,身为右卫将军比一般人要强势许多。因此最后宁远军还是听从了唐将军的计划,兵分两路声东击西。唐攀与戴丰茂率东路三万人声援望城,而石睿与季别云领七万大军从西路绕行,走到敌军身后切断粮草供应。 然而当两军分开之后,万良傲像是预料到他们动作一般,反应迅速地也派出一路向东追击。宁远军虽已绕到后方切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