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小和体型已经接近现代的大白鸭了。 这些鸭子身上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伤,有的尾巴秃了,也有的耷拉着半边翅膀,看起来战战兢兢的,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更让神奇的是,居然有一只圆墩墩的小黑兔混在鸭群中。 等等!这不是那些穴兔中的一只吗?什么时候越狱的,还和小白鸭混在了一起? 该不会……两小只半夜约在这里打架,偶遇鸭群了吧? 楚溪客的眼神变得诡异起来。 后来,他才听附近的牧民说,这群白鸭是南边迁徙过来的,它们远离鸭群,似乎在找什么。后来遇到了土狼,被咬死了一只,剩下的这些是牧民救下来的。 因为牧民听说平川王殿下家里住着一只“白鸭神”,因此每次见到白色的鸭子都不会伤害。 至于白鸭群为何离开河滩跑到这里,小白鸭和小黑兔又是怎么找过来的,只有鸭子们自己知道了。 整件事的结局,在百姓中流传的版本是—— “平川王殿下的白鸭神果然神通广大,一夜之间吸引来无数白鸭仙官俯首称臣!” 事情传到楚溪客耳朵里的时候,他正站在鸭窝和兔窝之间,充当裁判。 小白鸭这下也有撑腰的了,但它并没有让大白鸭帮自己打架,依旧独自跳进兔子窝,找小黑兔单挑。只有在兔子们不讲武德打群架的时候,大白鸭们才会奋力出手、不是,出嘴,教训它们。 小白鸭和小黑兔每日必有一战,风雨无阻。 起初,楚溪客以为它们是为了抢地盘,好心地在远离鸭窝的地方盖了一个新兔窝。没想到,小白鸭还不乐意,把那只小黑兔赶了回来。 还有一次,楚溪客分明看到,小黑兔蹲在小白鸭背上,小白鸭也不怎么生气的样子,优哉游哉地在水里划啊划。 楚溪客:“……” 嗯,他终归是外人。以及,他终归是个人。 就这样,楚溪客的养兔事业和养鸭事业双双搞了起来。 为了防止兔子近亲繁殖,楚溪客找人抓了些雪兔和草兔的幼崽,和穴兔幼崽养在一起,让它们相互影响,慢慢驯化。 为了让草兔幼崽和雪兔幼崽安心住下,他还分别模拟它们喜欢的灌木丛以及河滩、草丛的环境,搭建了舒适的兔子窝。 反正,抓来的幼崽没有一个越狱跑掉的。 不仅没跑,一个月后,勤劳的兔爸兔妈又生下一窝小崽子。三个月后,第一批幼崽长大,继续生…… 楚溪客为了选育优良品种,过段时间就加入一些野兔。以及,过不了一段时间就要扩建兔窝。 到了夏天,蔷薇小院附近的大片空地已经容不下他们了,楚溪客便把河滩和灌木丛那片地买下来,用来圈养兔子,还请了专人照看。 他单等着秋天之后兔子基地生出成百上千只混血小兔崽,然后分给百姓们搞家庭养殖。 不过,楚溪客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地的野兔和远道而来的穴兔是同一种兔吗? 兔群中那只格格不入的小黑兔,其实已经露出端倪了,只是楚溪客暂时还没发现。 兔群搬迁的时候,唯独把小黑兔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蔷薇小院的兔窝如今只有小黑兔在住了。 楚溪客偶尔也会把其他长相可爱的小兔子从兔子群里挑出来和小黑兔作伴,紧接着就会被小白鸭和小黑兔联手排挤走。 关键是!小白鸭和小黑兔的“每日约架”并没有停止啊!有时候小白鸭甚至会忘记去啄楚溪客,都忘不掉和小黑兔约架! 鸭鸭和兔兔的世界,楚溪客是真不懂。 他很快忙碌起来,没再关注兔群。 因为,春季种下的第一批早稻要收获了。这就意味着,有腊肠饭、菠萝饭、竹筒饭、大饭包……可吃了! 第142章 平川当地从未有过人工种植水稻的情况, 楚溪客也不知道具体哪个月份种植合适,和司农官反复商议之后,最终将占城稻种子分成三批, 分别在三月底、四月底、五月底分批种下去。 因为,楚溪客发现平川的野生稻大多是在这个期间内发芽, 所以打算试一试。 或许因为占城稻本身就适应性良好, 再加上楚溪客养孩子似的精心呵护,三茬稻种的发芽率居然都在七成以上! 在现代人看来,这个出芽率或许十分寒酸,但对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平川城百姓来说, 几乎称得上“奇迹”了。 如今,正值七月间, 第一批水稻到了收获的时候。 看着那一簇簇低垂的稻穗,就连楚溪客特意从江南请过来的那些种了几十年水稻的老把式都惊讶异常。 “这稻子居然没有稻芒!” “这几棵穗子尤其大, 甚至超过原本的稻种了!” “再看这几棵,颗粒虽小, 却粒粒饱满,真要算下来恐怕不比江南的产量低。” “……” 一个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从农把式的口中说出。 楚溪客提着的心便一点点放了下来。 这说明, 他们走的路子是对的。占城稻可以在平川存活,而且和本地野生稻自然杂交后的稻穗中不乏优良品种。 不光楚溪客, 那些跟着他忙碌了好几个月的司农管官和屯田兵们个个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用楚溪客提醒,他们就自发地把不同品质的稻种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 无芒的、饱满的、高产的那一批自然要留作种子,品质低的那些也不浪费,依着楚溪客的意思就是—— “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 当然要亲口尝一尝啦!” 不过, 在吃进嘴里之前, 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是脱粒。 传统的脱粒方式就是在一个斜放的木板上摔,或者用一个很长的、造型类似双节棍的工具用力敲打,废了老大劲,最后还是会有很多谷粒留在穗子上。珍惜粮食的百姓们还要用手一粒粒摘下来。 种植水稻的地域这个时节常常下雨,晴朗的天气就那么几日,如果不尽快脱粒、尽快晾晒,好不容易收下来的稻谷八成就要发霉了。 所以,改良脱粒机是关键。 好在,楚溪客未雨绸缪,早在去年商队刚刚出发去寻找占城稻的时候,他就叫工匠把脱粒机给研究出来了。 也是为了求个好兆头吧! 楚溪客自己不太信这些,但是,为了让商队平安回来,他把能做的都做了。 暑假时,楚溪客在历史科技博物馆做过志愿者,专门负责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古代农具的发展演变,其中就有打谷机和脱壳机。 这几套机器楚溪客讲解了不下一千遍,为了应对小学生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私下里还查了许多资料,因此闭着眼睛都能复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