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夸他的……画了? 今日份的惊喜,远远不止于此。 第一天画展结束,主办方直接公布了当日的“官方遴选奖”和“百姓最喜爱的佳作”两个奖项。 《树倒鸦死图》就在其中,而且是更为专业的“官方遴选”。 这位洛阳学子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整个人仿佛陷在云雾之中,就觉得像是做梦一样。直到亲手摸到那块细腻莹润的砚台,他才终于有了一些真实感。 看着主席台上那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缘得见的大人物,年轻学子握着砚台的手紧了紧。 真正热爱的事,即便路途曲折了些,也要坚持下去。 颁完“官方遴选奖”,还有“百姓最喜爱的佳作”,这个就比较有趣了。 凡是前来参观的百姓,进门的时候都拿到了一个投票牌,只要看到喜欢的作品就可以投上一票。 原本很多百姓就是过来瞧瞧热闹,画看不懂,就觉得吧,这种走来走去、假装欣赏的感觉真不赖。 走累了就到院中的小亭子里歇一会儿,有暖烘烘的小火炉,还能喝上一盏免费的香饮子。 尤其是,还能投票! 从前他们遇到这些读书人都是躲着走的,生怕自己身上的泥点子弄脏了人家的学子袍,没想到有生之年还有机会给他们投票。 怀着某种敬畏的心态,百姓们选择起来异常谨慎,很多人都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才下定决心把票投给谁。 获奖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充满野趣的《牧童黄牛图》,也有意境深远的《华山论道》。 颁奖的时候,百姓们都过来围观,看到自己选中的作品被念出来,大伙齐齐欢呼起来。 那些创作者原本心里还挺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亵渎”了,然而此刻,对上一双双善意的目光,看着百姓们淳朴的笑脸,很多人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画画是为了什么? 孤芳自赏吗?还是借此成名? 倘若能画出让那些“不懂画”的人都喜欢的作品,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 后世研究表明,就是从这一年起,大昭国画的创作风潮开始发生转变——从前是树立一个权威,一窝蜂地模仿;自此之后,衍生出不同的流派,百家争鸣,各自繁荣。 有一对年轻夫妻,原本是闲来无事带着娃娃过来逛着玩的。 回家的路上,娃娃突然说:“我也要好好练习书画,将来请平川王殿下也把我的画挂在这里。” 男人笑着说:“学书画有何用,能赚钱吗,能做官吗?” 孩童想了想,说:“暂时不知道,但是,这个画展可是平川王殿下办的,既然平川王殿下能办,肯定有用。” 男人觉得有道理,哈哈一笑:“那就学吧!” 好在,如今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夫妻两个都在棉纺厂工作,赚来的银钱给孩子买些画纸颜料还是够的。 这一日,产生类似想法的孩童有很多,开明的父母也不止这一对。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平川城的风光、寻常百姓的生活、习俗与风物的变化,乃至大昭的大好河山,都会借助他们的笔一一呈现给后人。 这就是传承了。 *** 画展总共持续了十日,每一日都有不同的作品展示,也会有新的作品获奖。 第一日的时候,由于知道的人不多,或者即使知道也没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前来参观的百姓很少。 自从知道可以投票后,从第二日开始,平川学院的门槛险些都要踏破了,甚至到了后面,还有一些临时赶过来的书画商人,试图就着这个热度捡个漏。 总之,这场画展办得相当成功。 不过,这可不是平川王殿下的最终目的。别忘了,鹿崽的“初心”可是—— 小钱钱。 文化人的事嘛,如果太直白反倒不美了,因此楚溪客把真实的目的隐藏在了颁奖礼上。 凡是参赛的作品,都会得到一个纪念品——贺兰砚。 遴选出的佳作除了纪念品之外,还有全套的绘画工具——笔洗、笔架、镇纸,以及专门为绘画调色设计的“多功能砚台”,都是用贺兰石雕刻的。 起初,获奖者只顾着激动了,等到静下心来,渐渐有人发现这些砚台根本不是普通的砚台,而是传说中“紫晶嵌碧玉,墨汁三日不干”的蒙恬砚啊! 这下,别管参赛的没参赛的,全都不淡定了,纷纷跑到平川书院,打听这些砚台的底细。 书院管事一早就得了楚溪客的交代,这时候拿出了十二分的演技:“蒙恬砚?什么蒙恬砚?听都没听过,这明明是我们平川本地传承千年的贺兰砚!” 贺兰砚?传承千年? 千年之前有人用毛笔吗? 不过,这不重要,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这种砚台和蒙恬砚的关系,以及……能不能多买一二三四五六个啊! 于是,无数文人雅士派出亲信,四处打听,开启了寻找贺兰砚之旅。 楚溪客摇身一变成了“编剧大大”,编造了一个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故事,然后,一步步把这些人引进了自己编造的“剧本杀”。 于是,这些人费尽千辛万苦,动用各方人脉,终于一步步发掘出贺兰砚背后的故事—— 一位蒙恬将军曾经的属下,在蒙恬将军去世后固执地守在贺兰山,世代以采石雕刻为生。只是,他雕刻的砚台从来不卖,刻好了就丢进黄河里,用来祭奠蒙恬将军。 直到平川城建立后,当年那位副将的“后人”前来投奔,并向平川王献上了贺兰砚,方才让这一传说中的古砚重现于世。 文人们感动之余,向那位“后人”提出购买的意愿,谁知,对方眉毛一竖,恶声恶气—— “不卖,一个都不卖!” 这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世上还有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吗?这可真是太超凡脱俗、太令人敬佩了! 这么一搞,贺兰砚不仅没有沦为大路货,反而身价倍增。 文人们纷纷写信,告知长安、洛阳等地的同窗好友;嗅到商机的商人们果断启程,亲自赶到平川,试图分一杯羹。 就这样,人托人,最后托到了楚溪客这里。 楚溪客坐在胡椅上,看着一圈目光殷切的商人,一副为难的样子:“贺兰砚啊,平川城的存货也不多啊,我还想自己留着用呢!” 有那么一瞬间,商人们险些脱口而出:就您那笔狗爬字,还是不要浪费了! 第156章 平川王殿下演技大爆发,把那些精明的商人们都唬住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从前的平川地界环境恶劣, 人烟稀少,消息闭塞, 这才让楚溪客的“故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