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笑了起来?。这痛快至极的笑声,都让宫人们稍微松了口气,陛下心?情好,他们也能轻松一些。 不过笑过之后,嬴政又想起天幕所说的另一个要点:秦随法家,汉尊儒家。秦汉放在?一起看,似有传承之意,难道大秦因法家而亡?大秦也该转换思想了吗? 刘彻也未曾想到,汉朝首将儒家思想当做王朝正统,后世却一直延续了这一做法,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便是从他开始的。 不过,天幕说的,也给了他一些启发,各家思想各有不同,却不是完全矛盾,各家皆有可取之处。 第5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2) 刘彻那戏谑与漫不经心的状态, 全都?消失不见,进?入了深思的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也?是天幕所说的, 对思想有些禁锢了呢?自从采用了董仲舒这一想法后?, 除了儒家学子, 其他各家学子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压, 此消彼长下,儒学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学子不断增加…… 若是走了极端,灭了其他各家, 只剩儒家, 公卿大臣们全都协同一致,全力对抗皇帝时, 皇帝怕也斗不过;但若不尊一家,任由各家乱斗, 公卿大臣们又难以一心为皇帝办事,反倒想着在朝堂为自家利益争夺…… 属实是难以平衡啊!刘彻也有些纠结了。 科举制立于隋朝, 但在唐完善发扬,李世民最能体会其中的好处:“想要取才, 又怕过于才, 这是大明皇帝不够自信的缘故?天幕最后?的话说的极对, 真正有才能之人,都?非循规蹈矩之辈,他们正因头脑灵活,思想多变, 才能比别人更聪明啊!” 因为害怕压制不住那些蓬勃的思想,怕影响到自己的全力稳定, 才这样对待读书人么?因小失大了。 赵匡胤无奈道:“不得不说,文臣们的那张嘴,确实不太好应付。” 但在赵匡胤看来,那张嘴还是不如兵权来得危险,难道文臣还能靠着那张嘴改了国运不成? 相对于其他帝王,玄烨有一种被指着鼻子骂的感觉。大明那一系列束缚和控制思想的举动,大清几乎都?沿袭了下来。清朝对于读书人的惧怕,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甚,因在读书人心中,他们得位不正。但玄烨也?得承认,汉人不愧是有千多年诗书礼仪传承的,在治国时,比满人大臣更好用?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放心地用?。汉人读书人推崇所谓的风骨,文天祥、陆秀夫①等有不少?拥趸,而且不少?还不怕死,甚至巴不得死在清朝朝廷手里,好显出他们的清气名节。 玄烨忍不住叹气,他比刘彻还要愁,大清似乎只能这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元璋揉额头捏鼻梁的动作就未停下过,以程朱的思想为科考纲要,并非他一人定下的,而是听取了宋濂等大儒的意见的,未曾想到,这样做也?有错? 文人们有想法没问题,可是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们在一旁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汉朝的某大儒说过,唐朝的某大臣说过,弄得他心烦意乱的。朱元璋觉得,连自己有时候都?很难分辨,那些读书人说的道理是真是假,子孙后?辈们恐怕更难分辨,于是干脆定下了以程朱之言为唯一官方指定教辅,没想到问题会那么大?那个八股文又是个什么鬼? 【除了户籍制度限制平民、科举内容限制读书人,朱元璋另一大错误在于,首个实行了海禁政策,也?就是“寸板不准下海”的命令。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坐稳大明江山,当然要防住逃到了海上的敌人。可朱元璋估计没想到,这个政策后?来不断被各代皇帝演进?利用?,海禁政策越来越严苛,最后?将我们华夏,变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国家,直到西方势力打过来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也?差点因此而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一次,令所有人心头都?像是被重击了一下:“什么?!” “怎么会?” “我泱泱大国,怎会轻易灭亡?天幕莫不是在危言耸听?” “蒙元在我中华大地窃居百年都?未曾断我根基,怎么可能会亡国灭种?” 众大臣都?觉得不敢置信,毕竟蒙古人那么凶残悍勇,将汉人如畜生一般奴役,都?未曾让汉人亡国灭种,一个海禁又何至于? 朱元璋也?惊得忘记了揉额头了,瞪着眼?睛看着天幕,心里也?强烈期盼着天幕在夸大其词。可是从天幕出现到现在,似乎从未有过欺骗之语。朱元璋甚至可以明确感受到,天幕似在对他人讲述这些事,而大明君臣,只是旁听的第三方,因而天幕没有骗他们的理由。 可……亡国灭种的缘由,真的在他这儿吗?在这种万古之罪面前,他创立大明王朝的功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元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这样的罪,他可背不起?啊! 本?在分心思考如何从万民中取才的嬴政,也?惊得打了个磕巴:“什……什么?亡国灭种?” 刘彻吓得直接站了起?来:“亡国灭种?灭我华夏之种?” 李世民差点没站稳:“怎会如此?!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该沦落至被灭种啊!” 赵匡胤直接跳了起?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玄烨皱眉深思:天幕虽提汉家天下之类的,但这华夏一词,似乎将这片大地上的所有人种民族都?包含了进?去?,也?就是说,不仅是汉人,他们满人,甚至是蒙古人,都?差点被异族屠灭?这是为何?异族是如何做到的?以他对世界的了解,西边的蛮夷虽开?着船在海上跑来跑去?,却是一群品性低劣毫无章法之人,难道他们能令华夏灭种? 玄烨怎么想都?觉得可能性不大,可是他突然想起?,一直横亘在他心头的“第一次中法战争”,难道,真是西方那些夷人? 【朱元璋最开?始实行的海禁,是想禁断岸上的居民,和他们沦落到海上做海盗的亲人的联系,免得他们内外呼应,给大明造成严重的损失。但他没想到,海禁这一政策,从朱棣开?始就不断演化了。朱棣虽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官方对外联系和活动频繁,可民间的对外活动是不允许的。在明清时期,沿海一代倭寇作乱频繁,几乎和南下的蒙古人一样,成了朝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可中原有着丰富的抵御北境入侵的经验,海战的经验却并不丰富。更何况那些倭寇并不是正规兵力,而是盗贼,抢一波就跑的那种,也?就是他不能一下子就威胁到皇权,但对沿海一代骚扰十分严重,朝廷打击他们,投入比产出大太多,费太大力气去?打击不划算,所以干脆门?一关,不准普通人出海了,出现在海上的就是贼寇。】 【再后?来,到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