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三国]香草门庭 > 分卷阅读17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9(1 / 1)

……公子出了汗,最好换身衣裳,可要奴去取来,还有药,奴婢再去煎一盏来。”玉娘垂下头,抓着抹布的手拽进裙角。 “……劳烦。”荀柔轻轻点头。 “不敢。”女子低低的俯下身,匆匆从屋角水器中汲了半盏,垂着头高高举起。 荀柔缓缓撑起身,接过水盏,看着头也不敢抬的女子,轻轻叹了口气,“在府中可还习惯?可还记得父母,可有归处?” “公子……太傅,奴无处可去,不要赶走奴!”女子惊慌得一颤,眼中泪花聚集,神色楚楚。 荀柔不由得犹豫,是否不该此时问出这个问题。 政治的杀斗争权夺利、激情荡漾,向来看不见背后的惨烈与伤害,尤其是对女子。 这个名叫玉娘的女子,曾在他初次入京时被何进随府院附赠,又在他离开后,被荀攸连同宅院一同还归。 再之后,在何府宴会上,女子和众多侍女一同伺候在何进身旁,额前垂发已经梳起,华服金饰,婉转奉承。 他以为,他们所有交集仅止于此,直到,宫乱平定后次日,女子出现在他家门前,拉住他的袖子,声称自己曾经与她有过露水之情。 女子目光惊慌求救,身后何家下仆恭敬的向他跪拜,说不敢打扰,问他女子所说是否有假。 他知道如果拒绝,女子会像大多数美貌女奴一样,逃不掉被卖的命运,甚或者,连这都不及。何进一死,何府势力倒塌,何府的女主人或许还能受到一些政治庇佑,但剩余的奴婢,却不会有这样的幸运。 女子眼中求生的欲望,打动了他,荀柔承认了,并尝试着回忆起了女子的名字玉娘。 “我并无他意,”荀柔看着手上沾的血,叹了口气,拿帕子擦拭起来,“只是你既已离开何府,便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前程。” “……前程?” “你若是愿意在我府中做事,自然也可,我记得你会数术,”他记得当初这个姑娘负责管理府库,“我每月付你十石为俸,你看如何?” 他家账册一向简单,不过就是简单出入,礼物进出以及俸禄,族中兄弟们都会算数,谁有空就顺便记一记,以至于大家走了过后,这半个月,他无心照管,账目肯定是对不上了,也该重新整理一下。 “俸……俸禄?公子有令,吩咐玉娘便是……奴”玉娘攥紧袖子。 “主公,”前来通秉的侍从打断了玉娘的话,“何府派人来送礼。” “何府?”荀柔将手帕叠起放在一边,坐直,“哪个何府?” “是……前大将军府。”仆从微微抬头望了一眼,复又埋下头去,“有金钱一箱,金银丝线二十束,蜀锦二十匹,金灯一双,铜镜一双,猪牛羊各一双……” ……这都什么东西? “啊……” 他向惊呼的玉娘望过去。 女子被他一看,脸上飞红,捻着袖子垂下头。 荀柔突然反应过来,这份礼单,很像嫁妆,很丰厚的嫁妆。 “……金银首饰二匣,脂粉二匣。” 仆从念完礼单,恭敬的行了一礼,等待主人做决定。 这样的礼,若是往常,他不会收,但于当下…… 他原本以为,袁绍作为司隶校尉,在何进死后,没有董卓在侧,可以理所当然接手何进的政治遗产,作为何进遗物的何府,也该由他一并负责。 “你代我去见见何府来人,收下礼物,再备一份回礼,何家的礼你自己留下” 玉娘回望过来,目光渐渐晶亮。 “就做你将来嫁妆,你在何府侍奉多年,何家出一份嫁妆,也算应当。” 刚刚亮起来的期待,霎时熄灭,荀柔并非没有察觉,却假装不知。 既然没有然后,一开始就该不给希望。 雒阳城的前途,自己的未来,他尚无法知,更何况女子心思。 他不认为卢植能说服董卓。 城中有董旻,就算一二日看不清,多几日,城外的人也会了解这座天子之城,外强中干、金玉其外。 董卓不会一直驻扎城外,何进先前派出王匡、张辽、张杨三人各处募兵,随时可能回来,董卓不会等下去。 两天后,荀柔终于退烧,虽然还咳得厉害,却也能出席朝议。 董卓派出使者,向城中送来了吴匡、张璋几人的首级,以及一封情真意切、言辞感人的上书。 这份尚书深情问候天子、问候太后、问候渤海王,对雒阳城中发生的宦官叛乱表示十分愤慨以及担忧,听说天子夜奔出宫,他董卓非常关心天子安危,疾驰三百里前来驰援,至今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日夜相思成疾。 听说这几个叛将杀了车骑将军,他非常震怒,对于其行为表示严重谴责,杀之以慰车骑将军在天之灵。 信中还表示,如今皇宫毁坏,天子无法安住,这让他太担忧了。他以及他属下的将士,都想为天子效力,不,请务必让他为天子效力,无论砌砖凿石,还是铸台抬梁,他都愿意干,并且请一定让他见天子一面,这是他毕生唯一的请求。 虽被雒阳公卿当做边僻之人看不起,但董卓手下笔杆子的文章水平,并不输雒中名士。 当听说吴匡二人出奔,荀柔就知道,董卓入城挡不住,但他没想到,董仲颖比他想得还要狡猾,还要有政治头脑他选择了最理直气壮、光明正大、无懈可击的办法。 有理有利有节。 吴匡等人的头,让这篇本来就情意款款的上书,增加了说服力。 当上书被郎官念出之时,有些感情充沛的公卿,甚至感动得当堂洒泪,何太后更是垂泪连连,当堂呼之忠臣。 以此为节点,部分公卿转变了立场,认为就算放董卓进城,也并无不妥。 理由也充分 将为国百战的忠臣一直拒之城外,尤其还是位边将,恐怕会寒军中之心,更进一步,可能会对大汉边境稳定,造成影响。 况且,董仲颖看上去,真的是忠臣啊。 卢植、曹操、张温几人的反驳,在庞大赞同群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只碍于卢植与张温的政治地位,以及袁家今天安静如鸡,暂且僵持。 御座上的刘辩,在频频望他,但他此时却不能说话。 他也在犹豫。 一方面,他并不认为,有朝廷下令,董卓就会乖乖走人,另一方面,公卿们的理由也并非不合理。 如今汉朝的问题,不只是雒阳城中。 王匡不说,张杨与张辽都是边将,当他们带着征招的军队回来,见此情况,真的会坚定的站在朝廷一边? 东汉朝廷一向蔑视边地之人,以为其粗犷无礼,这种做法,是很伤人的。历史上,张辽到底为何投到董卓麾下,他并不清楚。 经过何苗被杀,对待记忆中的历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