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武周]问鼎 > 分卷阅读17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1(1 / 1)

你说来日反悔……岂不是在说,当太尉宅邸被围的那一刻起,朕便必须对他拘捕处理了?” 这实在是许敬宗话中的漏洞了。 按照他所说,人性是最不能经受考验的东西。 既然太尉有名有权,又被天子一度怀疑,倒不如干脆反了。 所以为了防止这等情况发生,断绝后患就是最好的选择。 可这个围困的决定,起码在此地朝臣所知的讯息中,都是因陛下不在长安而引发的被迫之举,怎能作为一个推断的缘由呢? 若真是如此的话,朝中只怕要人人自危了。 许敬宗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话中确有不妥之处。 不过还没等他回话,已听到李义府抢先一步答道:“陛下此言差矣,若无前因,何来后果!” 长孙无忌所为,不过咎由自取而已,怎能说是因为这出提前的包围,促成了他的结局。 比起许敬宗,李义府还要急于将这份联系撇开。 否则他就要成为这个首要担责之人了! 所以只能是因为长孙无忌先做了初一,才有了陛下的十五。 李治似乎也被这个理由给说服了。 谁都瞧得见,在李义府那话说完后,他有些神思恍惚地重新看回到了面前的书信之上。 又好像,他在看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书信,还有早年间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 这些翻涌的情绪,到最后都只归结于一句感慨:“太尉不当负我的。” 这一句话出口,谁都听得出其中已有几分哽咽。 他甚至以手掩面,像是并不想要让他此刻的失态为外人所察觉。 而后又低声重复了一遍,“太尉不当负我的。” “可我又何尝……” 他又何尝想要辜负太尉呢? 李治无法再说下去,猝然离座而起。 英国公望见这样的一幕,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长孙无忌身份敏感人人均知。 他既为陛下的亲舅舅,也是先帝留下的托孤之臣,在陛下先前那一句险些出口的称呼里,就已能听出他的地位。 所以一点也不奇怪,陛下在一番“负”与“不负”的权衡过后,竟想要先逃避开来,等到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长孙无忌谋逆一事,再来商议后续。 可还没等李治走出两步,他便听到许敬宗震声问道:“陛下以为,长孙太尉比之薄昭如何?” 李治脚步一顿。 谁是薄昭?那是汉文帝的舅舅! 也是一个……被汉文帝逼迫自杀的外戚。 许敬宗疾步而前,似乎是想要挽回陛下的心意,但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是要在彻底铲除长孙无忌这件事上和李义府抢夺“战功”。 他已经比对方晚一步了,自然要在“说服陛下痛下决心”这件事上做出贡献。 陛下到如今已经不缺朝着长孙无忌发难的理由了,他怕的只是后世史官会以何种方式来记录这件事。 这才有了方才的迟疑举动,以防落人话柄。 那就让他再推一把吧! 见李治回过头来,许敬宗毫不犹豫地说了下去,“薄昭为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但其人因官高爵显而日益骄横,先有收受大臣贿赂为其求情,后有悖逆新法,兼并土地,提高税赋,甚至为侄儿犯法擅杀命官,所以纵使其为皇亲国戚,也难逃一死。” “天下之人莫不对汉文帝大义灭亲之举拍手叫好,后世更是赞颂文景之治。” “长孙太尉与其何其相似!他早有自得傲视之心,垄断朝堂,提拔同党,令陛下难以令天下奉行新政新法。昔年高阳公主与吴王李恪一案,长孙太尉借机铲除异己,与擅杀朝廷官员并无区别。陛下,这难道不是另一个薄昭吗?” 甚至谁都听得出来,长孙无忌若要为祸,那可要比薄昭方便得太多。 这两人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上! 所以也不怪许敬宗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气愈重:“陛下将其依法论处,也不过是效仿汉文帝罢了!为何还要犹豫不决,改日论处!” “莫非陛下当真愿意看到,先帝交给您的江山,终有一天会从李氏变成长孙氏吗?” 这真是一句狠辣的质问。 谁都能看到,在最后一句问话出口的那一刻,李治像是被一道惊雷劈中,僵硬地站在了原地。 仿佛难以置信长孙无忌的过错能被延伸到这个地步。 他的眼睛里隐有几分泪光闪动,盯着许敬宗上下打量,以图看清楚他是否在危言耸听。 然而许敬宗并没有后退,而是用更为倔强的目光回看向了这位陛下。 在这样的表现面前,谁还能去谈论什么旧情呢? 李治咬了咬牙,眸光闪烁,却最终还是给出了一个坚决的答案:“这是李唐的江山。” 李唐的江山,不会给长孙无忌以取代的机会。 所以,他也不该当断不断。 当这个答案给出的那一刻,便等同于是一锤定音了。 在场之人里,或许本还有想要为长孙无忌求情的,可先是没抢白过许敬宗,又没能在陛下尚且犹豫的时候发言。 为免步上长孙无忌那几位同党的后尘,他们就算有话也不敢在此时说出来了。 李治在这些人沉默的目光中,慢慢地坐回到了他方才所在的位置。 他又有片刻的阖目沉思。 只是当他再度睁开眼睛的时候,在里面已不见了对旧情的眷恋。 他语气平静地说道:“诸吕被杀之时,薄昭先往京城窥探虚实,后有汉文帝即位之事。我能坐上这个皇位,长孙太尉也算功不可没。” 这好像又是一处长孙无忌与薄昭的相似之处。 固然以能力来说,将长孙无忌去和薄昭相比,还是对长孙无忌的侮辱,可事已至此,便不必顾及什么脸面不脸面了。 或许在将来,长孙无忌的影响彻底在朝堂上淡化下去的时候,他会选择给他平反追赠,可现在—— 他只能以这种方式退场了。 对这位舅舅最大的尊重,就是二人不必当面撕破脸皮了。① 李治长叹了一口气,沉声开口:“但前功不可抵偿今日之过。既然长孙氏确有谋反之举,便以谋逆罪论处吧。” 身在太尉府中的长孙无忌甚至没等来陛下重返长安的消息,先一步收到的,就是盖上了天子印玺的诏书。 诏书中写道: 长孙无忌、长孙祥等人图谋造反未果,被抢先一步发觉,固然未造成什么伤亡恶果,也当重责。 长孙无忌褫夺官职与爵位,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长孙祥为谋逆首倡之人,判处斩。 其余长孙氏诸子尽数罢官除名,流放岭南,不得再度起复。 …… “接旨吧,长孙……不,现在不能再称呼您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