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武周]问鼎 > 分卷阅读87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874(1 / 1)

让“奴隶”和“地主”都站在同一个被评判的环境之中。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就能中选当官。 印刷术,是将识文断字的能力推向乡野之中的更多人,让他们也有机会摆脱旧日的蒙昧,走上一条和先前截然不同的道路。 就连女子也能在武周皇帝的支持下走上仕途,以真正对得起那句唯才是举。 而这些中原的百姓之所以还能在生存之余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是因为在那里,农耕的技术早已经发展到了让吐蕃望尘莫及的地步。 他们有耐寒的种子,也有一年两熟的早稻。 他们有曲辕犁有水车有十字镐这些农具。 还有以各种渠道陆续发展的农肥。 …… 当他们是以百姓的身份缴税,而不是以奴隶的身份上交粮食时,生存下来就绝不会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能生存,还有向上的门路——这就已经足够了。 这位头人也并不觉得对方有诓骗自己的必要。 要编出那么多有着实际例证,还能够自圆其说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何况,与他们同行的人中,还有一些出自西藏都护府的藏民。 这些人原本也是听从吐蕃赞普的调遣,虽然身处于唐古拉山脉以外,但和他们也没什么分别。 可这位头人看得出来,经历了文成都护的统辖,将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更进一步地带到这片土地上,他们连眼神都变得比先前清亮了许多。 这让他此刻明明只披着那件棉衣,却已经难以避免地在想,若是他能从那囊氏的奴隶变成武周的子民,会不会也能过上和先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按照使者所说,两税法的收税方式,是按照拥有的土地来定收税的数额,若是没有固定田产的行脚商人,就按照另外的方式来计算。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能让自己劳作所得的大部分东西落在自己的手中。 谁能不为这样的未来而心绪沸腾呢? 起码在看到了这一线光亮之后,他是绝不愿意再身处混沌之中了! 先前禄东赞、钦陵赞卓战败,现在吐蕃门前雄关被破,让他们明明还是藏巴牧民,却已经下意识地觉得,武周大军必定能开赴逻些城。 那么在隐约窥见了那道势不可挡的洪流之后,他们又怎能还想先前一般置身事外,只希冀于对方尽快过境! 当次日,武周来使们重新收拾好了车舆,预备向下一处部落进发的时候,那位头人已经带着一小队部落青壮等在了营门之外。 他们说,若这是一出传教的话,他们愿意相信一次这样的教义,也为它能通行于此地,再添一份助力! …… 这样的场面并不仅仅发生在此地。 后方的逻些城贵族所听到的消息,也应当并不能准确地将如今的局势给反映出来。 用于牵扯出话题的,可以是一碗不一样的米,可以是一份拓印出的书稿,可以是一件崭新的棉衣,但最后都是导向了同一个结局,那就是唤醒这片土地上的奴隶做一个正常人的心愿。 在其中当然也有推行宣讲失败的,但在后方的兵力不断填补推进之中,这样的小范围交锋反而成了武周大军展示拳头的最好机会。 零星汇聚起来的消息,也终于像是一锅热汤之中一个个沸腾升起的气泡,让置身其中快要被煮熟的“青蛙们”,感到了一种迫近而来的恐慌。 “愚民!真是一群愚民!”赤玛伦冷眼看到,那囊氏的一位头人愤怒出声。“那些外来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当真是愚昧至极!” 赤玛伦抬眸问道:“那你现在是什么意思,觉得先前对他们好一些,让他们多会一些本事,现在就能不那么轻易地接受外来的消息和变革?” 可或许,知道得更多,才更容易被带到更为正确的路上。 就像此刻—— 当藏原之上正在掀起一场对奴隶的策反宣言,实现武周的文化渗透之时,在中原的土地上,也正在酝酿着另外的一场文化浪潮。 毕竟,此刻距离六月时候武周的第一场科举取士,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 一批新的人才已经经过了初步的考量,站在了朝堂之上,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门生。 而印刷术也已在科举的考场上证明了其无可替代的地位,现在也合该在另外的地方发挥出作用来! 这一次,武清月也没非要等到正式凯旋之前,才将藏原之上的军情汇报到朝中,而是在大军突破了唐古拉山脉这道屏障之后,便已让人将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送向了神都。 所有人都知道,武周的对外战争又一次取得了胜果。 朝堂之上的变革背后,还有着一支常胜的队伍作为支持。 那么圣神皇帝所提出的东西,他们到底要不要持反对建议,最好是想清楚来回答了。 …… 太平摆弄着手中的纸张,好奇地朝着母亲问道:“所以此物的作用,就是让那些略微识得几个字的人,也能更为快速地获知天下的消息,知道该当做些什么事,才能为我大周效力?” “不错。”武曌回道,“你阿姊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报纸。” 第295章 “报纸?” 太平轻声念了念这两个字, 顿觉这名字虽是简单,却也当真恰如其分。 “报”这个东西,在方今的政务之中也算常见。 天下各地的消息, 并不只是到了年末朝集使齐聚入京的时候,才会汇总到帝王的案头。 天子诏令和其他的官方文书,需要由信使传递到各方州郡长官的手中, 各地的政务民情也需要汇总至京师官邸之内,都可称之为“报”。 那么当其被写在这些经由改良而来的竹纸之上, 不再以竹简绢帛等物作为载体,甚至还能在印刷术的助力下大批发行, 不再只是将消息往来于地方官员和中央之间的时候, 将其叫做“报纸”,也算是有其由来。 太平又听母亲继续说道:“还有,你说此物是为了让那些略微识得几个字的人能快速获知天下的消息, 为我大周效力,对, 但也并不完全对。” “这东西既可以叫做报纸,也叫神都月报, 将会在随后定期刊载发行。” “如果说,铜匦上书,是将消息自下而上地传递上来,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建议,那么神都月报, 就是将消息尽可能地自上而下传递出去。” “……自上而下?”太平歪着脑袋思量了片刻, “也就是说, 阿娘希望此物一经推行于天下,哪怕是乡野之间最寻常之人也能知道这其中说了些什么, 而不是让政令在抵达州郡官员后便到此为止,便常有地方官吏行阳奉阴违之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