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籍统查之后被清退一部分。 那么官学的老师,也自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混吃等死的岗位。 若是这些人既不适合于当胥吏,又不适合于投身教育行当之中,那还不如趁早回家种田经商去! 此外,官学老师的教书育人状况需要定期由地方官员监督,以防出现偷奸耍滑的情况。 还有另外一条正在商讨之中的事情,那便是—— 如果这位任职于官学的老师,以极其出色的成绩通过了铨选或者制举考核,他教出来的学生里却没有一个成才的,到底要不要因此对其弃之不用呢? 总之,还该当对于这个师生的平衡有明文条例的限制。 这些也都会影响到太平接下来的办事方略。 上官婉儿将目光挪到了那张墨迹未干的纸上,就见太平在上头写道: 为了满足阿姊提出的宣传目标,她打算按照三个步骤来走。 反正对于这些官员的清退不急于一时,教育变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她大可以分在三份,甚至是四份月报中,达成这个劝进的结果。 “第一步,我打算将太学博士行将以考核取优的消息刊载在月报上宣传出去。” 女官入朝,影响的并不仅仅是朝堂上的局面,还有太学。 前朝皇帝在位之时,太学生既是天子脚下最为特殊的一批读书人,也是最有机会与东宫往来的一批人。 但现在,这些人已非前朝太子的臂膀助力,还多了不少身份特殊的同堂学子。 光是有圣神皇帝为了太平的就学环境,将郑夫人和内文学馆女官安插在其中,还不足以匹配方今的世道。 对于太学之中所教授的学识与“礼法”,也该有一番与时俱进的变化才对! 该说不说,圣神皇帝对于这些太学官员还是有所优待的。 天授元年,她只是将新规宣告下去,让他们尽快修订出新的教材。 直到翻过年来,才将即将对他们进行正式的考评提上了台面。 没能通过这场考核的太学博士,绝不能再留于此地,教授这一批未来的女官和其余武周栋梁。 但能够通过考核的那一批,又经由圣神皇帝特批,将会被授予更高的官职,享有更为优厚的待遇。 毫无疑问,这对于洛阳将会是新年的其中一条大消息。 婉儿抬头:“按照公主的想法,若让此事不仅仅盛传于洛阳,就是在对外宣扬……上有所好?” “对。”太平点了点头,“我就是这样想的。” 比起直接宣传在官学做老师有多大的好处,还是先将这等有升有降的消息放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教育将会是天授二年的其中一项要务,要更不容易被人察觉出背后的意图。 去年是改朝换代之后的选官,今年是对士人提供更为优渥的就读环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正好趁着元月的东风,将这个基本的情况宣扬出去。 “而后,我们就可以做第二步的行动了。” 上官婉儿的眼睛里掠过了一缕明悟,将手中的文书翻过页去。 果然瞧见太平在上面写道:第二步,便是将流外官员即将进行考核精简的消息给散布出去。 当然,在月报之上,这件事不会以政令的方式说得这么直白。 按照太平的计划,月报负责的是舆论唇舌,被寄予着煽动情绪的厚望,也因其上文字通俗广为传播,就不该站在那些流外官员的立场上。 她应该写的,是唐休璟和娄师德的天下户口查验结果,和地方官吏办事不力。 人明明已经很多了,为何还是有不少官员没在办事,或者政务进展极慢? 正是因为流外官员人数过多之后,反而各自推诿,分工不明。 要么改,要么走! 民情舆论必须先往这个方向去引导。 这些地方胥吏铆足了劲,想要通过铨选以杂色入流,在他们的下头,却还有不知多少的读书人也想要他们的位置。 当风向有变的时候,他们也没这个本事抱团取暖,抗衡皇帝意图改变时局的推力,只能等待着朝廷正式的诏令。 而到了这一步,就是增设官学、招募老师的消息了。 “你觉得这样如何?”太平问道。 上官婉儿沉吟须臾,不知道该不该说,太平公主跟在自己姐姐和母亲的后头,也直接学会了一项本事,那就是先把屋顶掀了再来开窗。 或者说是先给出了一顿疾风骤雨的棍棒,再给人留下一条求生的门路。 这等方法……经由前人的屡次实践足以证明,当然是好用的。 但她权衡了一番后又道:“还是着急了一些。” 若只是由唐相把统筹的结果汇总于朝中,这些官员得到的处罚,将会远不如如今。 现在还多出了世人的口诛笔伐,情况便大为不同了。 这些言语,未必会让这些地方胥吏走回正道,反有可能让其中的一部分人就算在最后选择了地方官学,也更像是前去其中逃避惩处的。 到了这一步,哪怕朝廷告知他们教好学子也能升迁有望,他们就真能好好办事吗? 婉儿的母亲就在做教书育人之事,她耳濡目染,深知师长需有何等尽心尽职的态度,才能让学生深受裨益。 她问道:“可否劳烦公主,在将计划呈递于陛下与太子的时候,问一问她们,能否再作一场戏。” 也在第二份月报和第三份月报之间,再多加上一个步骤。 …… “那么此事就劳烦休璟了。”武清月将这份在太平手中完成的计划交到了唐璿的手中。 户籍统计是件大事。 当年就连在河南道赈灾,都花费了刘仁轨不短的时间,更何况是如今这个……姑且称之为人口普查的事情。 唐璿在北,娄师德在南,御使官员无数,才勉强在一年间有了成果,得以在年关之时重回神都。 这还是在两人的本事不小,官职也不低的情况下。 可惜还没等他在家中安坐多久,就已被重新召到了太子的面前。 他迅速翻阅了一遍这份由神都月报那头递来的计划书,顿时明白了,为何陛下与殿下都没将太平公主所做的事情当作是少年人打发时间的营生。 她们确实是在办正事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两个年纪不大的孩子,给出来的计划里虽还有些手笔稚嫩的地方,却是真已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策,只是在细枝末节处还需要商定一二。 至于这出作戏与宣传,对于唐璿来说倒不是什么麻烦事。 不过是要在流外官中抓个做学问是好手、却不适合在外处理公差的“典型”,而后,顺着那“上有所好”的风气将他招进官学,再由神都月报做出宣传罢了。 “我只有